來源于:麗水日報
“前幾天她感冒剛好,今天又中暑,放假回家才兩周多點時間就生了兩場病,我真是擔心!”7月17日下午,在中心醫院急診室外,陪伴女兒來看病的陳美珠女士急得不得了。本想讓女兒在暑假里輕松地呆在家里,“自由”、開心地過一個暑假,可是沒想到先是感冒,現在是中暑,回家過暑假才兩周的女兒小璐就連續生了兩場病。
隨著暑期的到來,放假回家,慶幸獲得兩個月“自由”生活的學生們,高興之余常常會因為一些衛生問題生病。7月份以來,僅市中心醫院,就接待了多位因為忽視衛生安全而生病的學生。專家提醒,暑假里,衛生安全和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應當注意防暑、健康飲食和正確適當的運動。飲食篇:食物忌涼宜新鮮
暑假里,許多家長對孩子假期飲食的寬容,表現在對零食的解禁,一些孩子可以隨意購買自己喜歡吃的冷飲零食,甚至用零食代替了主食。一些家長在假期對孩子的暴飲暴食、挑食也不加以控制,殊不知,這種“寬容”其實是一種放縱,導致孩子的腸胃疾病等偷偷地萌?、發展。
“高溫環境中人的機體必須通過生理的適應性改變,來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因此導致機體對營養和膳食的特殊要求,這個特殊要求若不注意予以滿足,極易引發中暑、虛脫、皮炎等疾病?!笔兄行尼t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鐘亞萍介紹說。
鐘亞萍建議,高溫環境飲食,除了供給充足的水和礦物質、提供營養適宜的膳食外,還應該促進食欲。過涼的水和食物都應該讓孩子在常溫下放5-10分鐘再吃,尤其是在感覺特別熱的時候,不能馬上吃太涼的東西。冰果一次只能吃1-2個,大盒的冰淇淋不要一口氣吃完。此外,吃水果之前要洗凈,必要時可以在冷水中泡半個小時,然后沖洗干凈再吃。防暑篇:過分的貪涼容易得相關疾病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中暑與酷熱難耐的夏季總是結伴而來,許多學生為了一涼為快,大多無所顧忌地選擇空調等降溫設備。但是空調并不是可以任意享用的,人如果長期呆在空調環境中不出汗,汗孔長期不開放,代謝產物蓄積皮膚,易致多種皮膚疾病。
“人如果怕熱,出門空調車,進屋空調房。室外30多度的高溫,而你卻長期呆在25度左右的低溫環境中。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隨環境改變而調節體溫的作用。時間一長,人的體溫調節中樞便因長期得不到環境溫度的刺激而處于麻痹狀態,失去調節作用。當你偶爾到一個與你長期所處的環境不同的環境時,你便會因為不適應而發生中暑或感冒等病癥。也就是常說的抵抗能力下降。”
市中心醫院醫生提醒,若出現體溫略有升高、頭暈頭痛、惡心、大量出汗,都是中暑先兆,應及時采取措施治療。
專家認為,中暑的發生主要與溫度、濕度、通風、日曬、個人體質及營養有關,生命在于運動,不要因為天氣酷熱整天躲在家里以電腦和電視為伴,缺乏運動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造成中暑。當然,也不要運動過量。過量的運動,導致身體必需的重要元素大量流失,造成體質虛弱,免疫力下降,進而中暑或引發其他疾病。心理篇:也給心理“補補課”
24小時呆在空調房里,握著鼠標不肯放,冰箱里好吃的東西摸摸,躺在沙發上電視看看,什么也不想干……這樣的狀態在剛剛進入暑假的學生中很常見,不少學生早在放假前就想好,暑假里一定要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一定要讓自己徹底舒服。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既不利于成長,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長期如此還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因而為避免這些情況的出現,許多家長一到暑假,通常會更起勁地督促孩子補習文化課,滿心指望通過暑假的“吃小灶”,可以超過別的學生,可以把成績提高一大截。這與孩子們的愿望恰恰相反,因此,暑假中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會激化。即使在父母的逼迫下,勉強去補課和學習,也會怨天尤人,效果不佳。
專家認為,暑假里,家長學生都應該調整好心態,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適當“休息”;作為學生,在適當休息之余可以深入社會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參加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和改善社區環境衛生和文明水準的大量工作,為孤老和有困難的人群提供服務等等,給自己的心理“補補課”。給別人一些幫助,有益于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