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5) 來 源:東方今報
新華網河南頻道7月25日訊 東方今報報道:11歲的濤濤 (化名)是個普通的城里孩子,不是孤兒,卻在少林慈幼院(少林寺開設的孤兒院)里生活了一個月。每天,他要按照老師的要求苦練功夫,并完成媽媽下達的“體驗吃苦”的命令。
在這個暑假,送孩子到艱苦環境中磨煉意志的家長越來越多,武校、吃苦夏令營、野外生存……儼然成為城市中小學生過暑假的時尚。在很多家長看來,吃苦受累能改變孩子的心智,讓孩子脫胎換骨。
一個月了,濤濤在孤兒院學到了什么?年紀尚幼的他能肩負起父母沉重的期望嗎?記者跟著濤濤生活了一天,濤濤體驗艱苦生活的真實狀況說明:事情遠沒有父母所想得那么簡單……
【結局】
把兒子送進孤兒院接受“吃苦教育”,結果收效甚微
7月22日晚,濤濤被媽媽從孤兒院接回了家。
“他在孤兒院的心得體會還沒有寫,朝天蹬也沒有練會。”在媽媽眼里,濤濤只是稍微瘦了一點。
“聽他們說,濤濤是所有孩子里最不能吃苦的。”對于這個評價,濤濤媽媽顯然很失望,但讓孩子繼續學會吃苦的念頭卻無法打消。
在媽媽眼里,濤濤是個善良的孩子,懂事、體貼人,經常幫爺爺洗腳、剪指甲,家屬院的孩子都喜歡和濤濤玩,“可濤濤就是不能吃苦”。
6月22日,暑假一開始,濤濤就被媽媽送到了登封市少林慈幼院,這里有20多名孩子,濤濤是其中唯一有父母的孩子。“我想讓他在那里感受孤兒的生活,磨煉他的意志。”濤濤媽媽說。
濤濤帶著媽媽的期望上路了,他練不會朝天蹬就不能回家,他還要向媽媽交一篇在孤兒院生活的心得體會。
其實,還有其他因素促使著濤濤媽媽將兒子送到少林慈幼院。
在期末考試中,濤濤的平均成績考到90分,而之前,他的平均成績要比這次考試成績高;濤濤在校外英語學習班的成績也后退了,成績一向優秀的他,竟然沒有通過小學英語的4B級。說起給孩子交學習費用的過程,濤濤媽媽說,當時她流著淚數著兒子的學費,而一旁的濤濤只是歪著腦袋看她。
“在孤兒院挺苦的。”濤濤說,他以后再不想去了,但如果媽媽硬讓他去,他也只好去。
“他到每一個地方吃苦鍛煉,可能都是一個過客。”濤濤媽媽說,去年暑假,濤濤被送到登封市一所武校學習,一個月后,濤濤只是體重降了下來、看人的眼神有些發直。
“怎么辦?”濤濤媽媽有些困惑。
【記錄】濤濤在孤兒院生活的點點滴滴
●值日情況老師不滿意
少林慈幼院租用的是兩處民宅。暑假里,不少孤兒被親戚接回家了,慈幼院里只剩下28個孤兒。
7月17日,天氣異常悶熱。
上午10點,濤濤剛忙完自己的值日。他負責整理同寢室孩子的床鋪,打掃一樓和二樓的大廳。“他的值日情況不讓人滿意。”他的生活老師悄悄說,一樓大廳的衛生不太干凈。
濤濤把記者帶到他的寢室,寢室鋪著7床被褥,濤濤睡在一個下鋪,涼席、枕頭、小被褥倒也干凈。
濤濤靦腆地坐在床沿上,一邊摳著枕頭上一塊口香糖留下的污漬,一邊介紹他的室友。
●一日三餐不合胃口
午飯哨聲響了。午飯是饅頭、小米粥、咸湯和素菜,慈幼院的孩子們在堂院里排著隊,走出寢室的濤濤在食堂轉了轉,沖記者擺擺手,“我不餓”。
濤濤又回到床邊坐下,他低聲說自己上午吃了一些餅干,“是3樓的朋友給的”。
慈幼院的孩子都吃得挺香,而濤濤像個已經吃飽飯的孩子,根本不去看他的伙伴。
可能因為實在餓了,濤濤終于拿起自己的碗,盛了一碗咸湯,“剛來的時候吃著還不錯,越吃越不想吃了。”濤濤挑著碗里的木耳,慢慢送進嘴里。“不想吃了,在家時每天可以吃肉。”濤濤說。
晚飯一般是炒菜、饅頭和稀飯,濤濤也很少吃,趁沒人時他偷偷告訴記者,他經常吃方便面。
●想玩游戲沒借到游戲幣
下午1點多,媽媽來電話了。濤濤和媽媽說的第二句話就是“想回家”,他告訴媽媽,家里比慈幼院好,不想在這里待了。
媽媽讓他練會朝天蹬才能回家,濤濤猶豫了一下,“5天吧,5天練會。”濤濤的保證有些無力。
電話里,媽媽教育他學會吃苦,體驗孤兒的生活。掛了電話,辦公室電腦上的游戲引起了濤濤的注意,他懇求打游戲的哥哥送給他一些游戲幣,結果濤濤沒能討到游戲幣,只能沮喪離開。“要是延江法師在就好了。”躺在3樓大廳的練功地毯上,濤濤自語。
延江法師是濤濤來到這里的介紹人。
剛來這里時,他有100元零花錢,延江法師保管50元,“頭3天花了40多元。”他用這些錢買了零食。
下午2點,濤濤不知從何處弄來了兩塊餅干,他邊吃邊說:“頭有點暈,估計是餓的。”
●跑步練功總是敷衍
早上5點半到7點,下午3點半到6點,是孩子們練功的時間。下午3點半,集合哨吹得山響,濤濤卻仍在寢室里系鞋帶。
一到公園,武術教練釋延森就讓孩子們圍著迎仙閣公園的山坡跑一圈,此時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其他孩子放馬般向山上跑去,只有濤濤留在最后,有一搭沒一搭地跑著。
老師說,濤濤是來體驗生活的,“能練就練,不能練也不勉強”。壓腿時,濤濤站在距離老師最遠的地方,一條腿架在公園的低臺上,半天不動;做踢腿動作、武術套路,濤濤根本跟不上伙伴的節奏,做動作也是敷衍。
【現狀】
很多孩子在暑假接受各種各樣的“吃苦教育”
濤濤在孤兒院吃了一個月苦,而更多的城市孩子也在暑假經歷著形式各異、本質卻一樣的“吃苦教育”:他們被送進武校、吃苦訓練營等機構,開始家長們期望的“脫胎換骨”的生活。
登封少林鵝坡武院網站上的暑期訓練班招生簡章顯示,青少年可以隨到隨學,為期1個月的訓練班,費用也有差別,外地生學費最高的一個月1500元。
昨天上午,一位招生人員在電話中稱,他們學校的暑期班已經招收了近300人,外地學生過半。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登封目前有大小80多家武校,每家武校都開有暑期班,學員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學生。
暑假里,河南眾心1+1拓展訓練機構也舉辦了兩期青少年拓展訓練,每期學員30多名,各拓展6天。該機構銷售部的徐女士告訴記者,這些孩子的年齡多在11~15歲之間。
一家拓展公司的王經理證實,鄭州目前大大小小百余家拓展公司,幾乎每家都在暑假期間做青少年的拓展培訓。
王經理說,他們公司已經培訓了數百名青少年,“坦率說,短期的拓展很難改變孩子什么,家長后期的教育更重要”。
【思考】這樣的“吃苦”換不來吃苦精神?
對于濤濤的經歷,河南教育學院的徐玉斌教授發表了看法,“吃苦不是懲戒,而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徐教授建議,要讓嬌生慣養的孩子養成吃苦的品質,就應該將這種教育貫徹到平時的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做家務,自己照顧自己。“一些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吃苦而吃苦,而這種短期改變環境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迷茫和反感。”河南超凡兒童教育研究所所長張健表示,他得到的反饋是,絕大多數孩子對上述的吃苦訓練都很不滿,孩子們感到無所適從。
談到“吃苦”教育背后存在的問題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表示,讓孩子吃苦的動機可以理解,但是“短期培訓”的方法確實違反教育規律。這樣的“吃苦”教育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咬著牙去參訓,回來后覺得自己有功勞,希望得到“補償”,難以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孫云曉認為,教育不是“保健”,缺啥補啥。孩子的吃苦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形成認知;其次要產生情感,自覺接受;再次要磨煉意志,克服缺點;最后就是養成習慣。
我們無法探究濤濤內心深處的變化,他無力反抗家長的決定。
作 者:陳亮 責編:王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