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網-沈陽日報
廉價的童年快樂哪去了 專家建議兒童出外動起來
每當回憶起自己兒時的游戲,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如數家珍。回想起當年的自己,每天放學回家扔下書包,爬上矮矮的墻頭一吆喝,“人馬”立即到齊,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能玩個天翻地覆。“廉價的快樂”貫穿了整個童年時代。
可如今,已為人父為人母的他們,看著被豐富物質生活“寵大”的兒女們不禁無奈搖頭:那些廉價的童年快樂哪去了?
當年,簡單并快樂著
38歲的林瑜談起童年,稱自己是“技巧王”,因為他是大院里滾鐵環最厲害的孩子。滾鐵環是男孩子們最喜歡的小游戲之一,它是對耐力和平衡技巧的考驗。用一根粗絲扭成的鐵鉤鉤住鐵環,就可以推動鐵環不住向前滾動。技藝高超的林瑜說,自己可以讓“風火輪”一直不倒,無論是凹凸的路面還是水坑都擋不住他與鐵環的前進。“當年的我們陶醉于鐵環滾動時發出的清脆聲響”,林瑜回憶說,“那悅耳的聲音響徹童年的晨昏。”
比起現代孩子手中的洋娃娃、變形金剛,那個年代孩子們自制的玩具顯得尤為珍貴。購買的塑料風箏與自制的紙風箏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那時候任何困難都不能成為孩子們放飛希冀的障礙,作業本紙、紅色田字格就成了風箏紙;還有抽陀螺,一個男孩子都擁有好幾個陀螺,大多是自己砍制的,有的還用油漆涂上顏色,馬路、操場都是過把癮的地方。
過去的兒童游戲,雖然看起來有些幼稚,但在那些戶外群體游戲中,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交往能力都在無形中得以提升,心靈也得到了凈化。而且游戲中很多內容都滲透著孩子們對社會的感受和理解,他們無師自通地把社會現象轉為游戲內容,充分體現了孩子們的智慧,如老鷹捉小雞、官兵捉匪、紅燈綠燈等游戲,都表現了孩子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并將之融入游戲文化的創造性與模仿力。
如今,單調并孤獨著
科技進步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倒轉化為沉重的包袱壓在了現代孩子們的身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們肩上的負擔,影響了他們的健康和快樂。
采訪中記者發現,現在真正在“玩”的孩子太少了,他們的業余時間大多被功課、特長學習班所占用,而所謂的玩,也只是在家獨自“闖蕩”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洋娃娃、變形金剛成了他們“訴說”的對象和玩伴。
一家六雙眼看著一棵“獨苗”,每個孩子的前途、安危都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放孩子出去玩,不如讓他利用業余時間培養一種特長”、“出去玩有點危險吧,要是一個沒留神和社會上風氣不正的人結識了怎么辦”、“我這孩子就是不喜歡出去玩,看看電視玩玩電腦,只當放松了”,這些都是很多家長的心聲。
這使絕大多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對于自發性群體游戲的記憶少得可憐。在記者的調查中發現,現代都市中,由于時間不足、場地不夠、鄰里之間缺少溝通,除了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外,一家家的孩子都各自住在防盜門緊鎖的高樓里,一群鄰居小孩一起玩耍的機會也非常少。而近半數的家長出于安全考慮,又會限制孩子單獨或跟小朋友外出玩游戲。
而那些終日與電腦為伴的孩子,他們不僅視力受到影響,健康的體魄也被無情侵占了。游戲本是兒童的天性,但如今這一天性卻逐漸呈現消亡的危機。
從現實情況來看,現代孩子缺少的太多。他們缺少玩的時間和同伴;缺少自己動手的機會;缺少挫折教育;缺少與人分享的主動性;缺少頑強的毅力和感動的情懷。
專家解釋游戲的重要性
沈陽市兒童醫院兒童心理科劉淑華主任一語道破了關鍵癥結所在:“現在的家長過多地重視了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這就導致了有些孩子雖然智力提高很快,但手腳協調、與人交流等能力不足。”
兒童心理疾病的主要病癥包括行為障礙、抽動癥、多動癥等。缺少戶外群體游戲就是造成心理疾病的因素之一。
戶外群體游戲對于兒童究竟有多重要?劉淑華主任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說:“當年沒有高精尖的玩具,小女孩打口袋,都是自己動手縫制,男孩子捏泥巴,就能捏出不同的樣式。而現代孩子手中拿著買來的玩具,坐享其成,創造力、自主力的發展嚴重受限。
過去的孩子沒有那么嬌氣,每天在外面結伴玩,對溫度和濕度的適應能力很強,明顯比現代孩子的免疫力高。而且,在各種戶外群體游戲中,孩子們不僅鍛煉了身體,同時還接收到了各種感官刺激,在與小伙伴的交流、競爭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而現代兒童,除在學校以外接觸同齡人的機會太少,很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人交流。”
專家建議兒童出外動起來
游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精神營養素。
劉淑華主任對孩子家長提出建議:“讓孩子們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同齡人、多些戶外群體游戲”。專家認為,兒童時期缺少有益的自發性集體游戲,對孩子進入青年時期、進入社會帶來不足。比如步入社會后,這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與人合作、以及理解和寬容他人方面會存在不足,在講究團體協作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可能受到排斥。
當然,讓孩子們走出去動起來并不是完全復制過去孩子的游戲方式。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都市孩子的健康需要在確保安全的環境中提升。學校、家長,包括社區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的花朵提供茁壯成長的空間,讓“陽光體育”真正走入校園的同時,確保在社區建立穩妥的兒童游戲環境。
專家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能享受到親人的關懷,從而有利于改變孩子們玩的觀念,灌輸他們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區、家庭中都渴求健康向上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