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暑假看《西游記》是孩子們難以抵御的誘惑,但是二十多年來,唐僧師徒總是如約而至地出現在暑期熒屏,一遍又一遍地演繹著觀眾早已耳熟能詳的取經故事,以致招來一片質疑:這條取經路為何就走不完?
“嗨嗨,俺老孫來也!”12歲的林濤緊盯著電視屏幕,右手捏著遙控器。孫悟空這聲響亮的“棒喝”沒有引起他的興趣,熒屏隨著他大拇指的點擊繼續變換著頻道。
曾幾何時,暑假看《西游記》是孩子們難以抵御的誘惑,但是二十多年來,唐僧師徒總是如約而至地出現在暑期熒屏,一遍又一遍地演繹著觀眾早已耳熟能詳的取經故事,以致招來一片質疑:這條取經路為何就走不完?
對于跋涉在“取經路”上的國產兒童劇來說,三億兒童的需求似乎是“難以承受之重”,然而正是因為承載著如此重大的責任,我們在質疑它的同時,更要追問一聲——兒童電視劇“路在何方”?
走不完的“取經路”
暑假生活盡管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安排,但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電視無疑是陪伴他們度過漫漫長夏的一個忠實“伙伴”。然而,看似五彩繽紛的電視熒屏在孩子們滿含期待的目光中卻顯得單調而蒼白。“實在沒有什么好看的!《西游記》我都看好幾遍了,好多臺詞都能背下來。”林濤有些沮喪和不滿。
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西游記》無疑是國產兒童電視劇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為無數人的童年生活注入歡樂和想象,也創下了其他兒童電視劇難以企及的“收視之最”——長達二十年的播放時間,多達幾億的觀眾群體。
自誕生之日起,每到暑假總會出現幾個頻道同時播放《西游記》的盛況,以致被稱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年復一年的重播也許最能體現一部經典的生命力,然而毋庸諱言,狂轟濫炸式的重播也同時在消解經典的魅力。“這條取經路為何就走不完?”孩子們的抱怨顯然表明暑假《西游記》的“熱播”并非屢試不爽,而是事與愿違。
其實,《西游記》的尷尬并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由國產兒童電視劇整體性的“不景氣”造成的。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青少年的審美趣味和需求心理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面對好奇而又挑剔的青少年群體,網絡游戲、好萊塢動畫、日韓風潮、以及各種各樣的流行時尚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以博取他們的青睞。
暑期檔熒屏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參與角逐,然而國產兒童電視劇卻常常處于失語的地位。在此情形下,《西游記》等少數優秀兒童劇自然成了不少電視臺支撐暑期熒屏的“不二法寶”。
對于國產兒童劇的創作者和生產者來說,觀眾的質疑和不滿恰恰是一副正當其時的清醒劑——走了二十年的“取經路”已經再無風景,必須創造出符合時代精神和觀眾收視需求的精品佳作。
“三億兒童,嗷嗷待哺”
中國有多達3.7億的兒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大眾傳媒發揮的影響絲毫不弱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在所有的媒介中,電視由于更具便捷性和普及性,對兒童的生活、認知和心靈的影響尤為巨大。
然而,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并能夠對他們發揮重要影響的兒童電視劇卻長久地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2006年我國電視劇總產量500多部,共計13872集,總數居世界第一,而兒童電視劇發展至今的總量只有500部,年產量不足300集。國家廣電總局曾有要求,兒童電視劇的產量應占電視劇總產量的7%,而實際上去年兒童劇的產量只達到要求的三分之一。
這一驚人的反差引起了許多學者和社會人士的憂慮和重視,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曾經用“三億兒童,嗷嗷待哺”形象地概括國產兒童電視劇的現狀。從暑期各級電視臺的節目安排來看,仲呈祥的總結并非危言聳聽。除了“老掉牙”的《西游記》,暑期熒屏上的兒童劇只有家庭情景劇《家有兒女》、新版《濟公》和《快樂星球》等屈指可數的幾部,根本無法滿足孩子們的收視需求。
相對于蕭條的兒童劇,成人電視劇卻一直風景獨好,因而也“吸引”了假期中大批以電視為伴的孩子。于是,戰場殺戮、宮廷權謀、家庭紛爭、情感糾葛等大量含有“腥、星、性”成分的電視劇填充了孩子們的假期,也侵入了他們天真純潔的心靈世界。
如果說兒童電視劇創作的不足導致了孩子們的“嗷嗷待哺”,那么成人電視劇的入侵則是危害他們心智的“毒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對于孩子來講,觀看適合成年人欣賞的節目本身就是災難。一些無法理解的內容給兒童造成的困惑對他們就是一種傷害。”
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兒童電視劇,意義不僅在于給孩子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快樂,同時也是一種基于精神和文化意義上的拯救與呵護。從廣義上說,教育并不僅僅是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的文化部門和相關從業人員同樣肩負著教育的重擔。因而,兒童電視劇如何突破眼前的“迷局”,不僅事關一個產業的興衰,還將深遠地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兒童劇,敢問路在何方?
從中國影視制作的規模和發展勢頭來看,資金、技術、人才乃至市場都不是制約兒童電視劇發展的“瓶頸”。事實上,近年來“大投入、大制作”的國產電視劇屢見不鮮,從事劇本創作和電視劇制作的隊伍也人才濟濟,而全國上千家電視臺和億萬觀眾也構成了潛力巨大的市場。但是在這些優越的外部條件下,兒童電視劇的創作并沒有“水漲船高”。
究其原因,是電視劇制作者乃至社會對兒童劇始終存在著一種“刻板成見”印象。在多數電視劇制作者看來,兒童劇的收視率無法與成人劇相比,拍兒童片往往“出力不討好”,甚至是光賠不賺的“慈善事業。”
如果眼光開闊一些,這些“論斷”很容易不攻自破。以美國系列兒童片《哈利·波特》為例,它的每一部都能橫掃各國票房,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視熱潮。對該片的制作者來說,收視率與市場回報從來不是顧慮,在賺得盆滿缽盈的同時,他們還能坐收“慈善事業”所望塵莫及的社會效益。
不難看出,國內兒童劇制作者秉持的是“以銷量定產量”的邏輯,看似遵循了市場原則,但實際上是主觀草率地給市場定位,無形之中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思想就是生產力。國產兒童劇的根本出路在于制作者能夠拋棄僵化、保守的觀念,積極探尋新的題材和創作思路,并找準與兒童天性和審美取向的契合點。
近年來,《家有兒女》和《快樂星球》等深受觀眾好評的劇作為國產兒童劇增添了一抹亮色。2005年首播的《家有兒女》,堪稱國內兒童電視劇創作的一次成功嘗試,該劇采用情景喜劇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呈現了少年兒童成長過程的諸多問題以及家庭教育的難點,并且把傳統文化和時新的教育理念融為一體,和樂融融之中不乏教育的啟示。
今年年初上映的《快樂星球》則被譽為“一把解決國內兒童劇迷局的鑰匙”。該劇把孩子們引入一個充滿想象、友情和關愛的科幻世界,十分自然地展現了童心、童真和童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快樂星球》以劇作本身為依托,形成了電視欄目、圖書、音像等多元化發展格局。由該劇改編的同名小說發行量已達200多萬冊。此外,根據劇中情節開發的電子游戲,“星球系列”書包、文具盒、作業本等兒童文具類產品,以及相關的兒童飲食和服飾也紛紛登陸市場,與電視劇這一“母體”相得益彰。
事實證明,國產兒童劇欠缺的不是市場,而是一種開放心態和開拓精神。這正是兒童劇在走過漫長的“取經路”之后,所取得的一部預示著希望和未來的“真經”。(本報記者 張以瑾 實習生 王曉娟)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