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家暴庇護模式的探索
日期:2009-07-14 中國婦女報
徐州白絲帶志愿者宣誓
徐州市家暴庇護中心工作人員營造溫馨家園(圖片由徐州市家暴庇護中心提供)
2003年6月12日,徐州市婦聯和市民政局聯合成立了徐州市家庭暴力庇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與婦聯、公安、司法等部門密切合作,整合利用社工、志愿者隊伍、專家、學者等社會資源,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參與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徑。
據統計,“中心”成立6年來,先后救助受害婦女260名,兒童224名。
多機構合作,構建反家暴庇護網絡
在徐州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市民政、婦聯、公安、衛生、法院、宣傳等部門密切配合,在成立“中心”的基礎上,2004年11月在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立了“家庭暴力傷情鑒定中心”;2005年6月又在全市196個派出所設立了“家庭暴力投訴站”;同年12月,在全市227個社區設立了“家庭暴力求助咨詢點”;2006年,“中心”組建了由30位男性出租車司機組成的國內第一家“白絲帶志愿者車隊”,免費護送受暴者到“中心”救助,從而實現了遍布全市的反家暴防控網絡,為受暴婦女及時求助提供幫助。
以人為本,提供基本生活和安全保障
“中心”掛靠在市救助管理站,業務上接受市婦聯指導?,F有1800平方米的獨立院落和2000平方米的綜合樓。設有辦公用房、生活用房、活動用房及活動場地,可以為受害者提供全面的食宿、醫療、衛生、安全等生活保障。
“中心”還設置權益部、宣傳部、后勤部、辦公室。權益部負責受訪、調查、維權和法律援助工作,由市婦聯權益部直接指導;宣傳部負責宣傳、心理輔導、組織各類公益活動;后勤部負責飲食、醫療等后勤保障工作;辦公室負責接待及日常管理工作,有4名女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中心”可以為受害婦女提供一個暫時安全的住所,一方面避免無法回家的受害者徘徊街頭,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另一方面,也能使處于沖突狀態下的雙方有一個緩沖,避免更大的傷害和惡性事件的發生。
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提供專業服務
“中心”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提供專業的服務。除了在社區中倡導開展受暴婦女社區救助外,中心充分運用個案和小組等社會工作方法,開展庇護工作。通過了解求助對象的愿望,評估她們的問題和需要,制訂和實施服務計劃;通過建立受暴婦女社工支持小組調動受暴婦女自身的潛能,解決她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通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和對社會政策的分析理解,協助受暴婦女擺脫家庭暴力的陰影,重新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念。
跟蹤回訪,鞏固反家暴庇護成果
開展跟蹤回訪和社區預防,是鞏固反家暴庇護工作的重要途徑。為此,“中心”建立了信息采集和跟蹤回訪制度。主要采取電話回訪、信函回訪、實地跟蹤回訪與幫困相結合,同時與受害者所在的社區、工作單位、派出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受害者回家后繼續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和關愛,重建新生活。
積極探索,著力源頭預防
減少和消除家庭暴力,關鍵在于源頭預防。為此,“中心”通過開展社會性別意識培訓、對施暴者進行行為矯治、倡導“白絲帶志愿行動”等工作,營造全社會反家暴氛圍。
開展社會性別意識培訓。增強公民的社會性別意識,是從根本上消除暴力的重要途徑。為此,在民政部的指導下,在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支持和幫助下,“中心”精心策劃,對徐州市相關部門的領導、婦女代表、反家暴志愿者及省內外部分救助站長等相關人員進行了“社會性別主流化及反家暴技能”培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心”的支持下,許多有類似遭遇的受害婦女還組織起來,成立互助組,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維權經驗,幫助更多的婦女勇敢地對家庭暴力說“不”。
矯正施暴者行為。家庭暴力中,施暴者其實也是受害者,幫助施暴者意識到實施暴力的嚴重后果,矯治其施暴行為,才能杜絕家庭暴力的發生。為此,在工作中,“中心”抓住機會,盡量對施暴方進行說服教育,使其意識到施暴的法律后果。
發動“白絲帶志愿者行動”。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是男性,所以家庭暴力也被稱作基于性別的暴力。要想徹底消除家庭暴力,男性的積極參與是根本。“中心”發動了“白絲帶志愿者行動”,得到了男性的熱烈響應,其中有30名男性出租車司機組建了國內第一家“白絲帶志愿者車隊”,出租車載有“反對家庭暴力”的公益宣傳標語,不間斷地在徐州的大街小巷穿行,宣傳反對家庭暴力的相關知識。(馬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