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農村孩子,假期樂園在哪里?
2009-07-17

2009年07月17日 10:17:15  來源:人民日報

   魏依輪是山東桓臺起鳳小學三年級學生。令他沒想到的是,他這個農村娃能像城市孩子一樣進入少年宮,享受學習樂器繪畫、體育健身的樂趣,過上一個有意義的暑假。他所在的起鳳雙潤少年宮設有樂器、繪畫、剪紙、體育等25個門類,是桓臺30個“鄉村少年宮”中的一個。

    和桓臺一樣,全國許多地方都在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鄉村少年宮。安徽銅陵的“流動少年宮”,廣西隆安、田陽的鄉鎮宣傳文化站和社區文化活動室,山西興建未成年人小型特色示范教育基地,浙江推行“春泥計劃”,讓孩子們享受愉快的假期。

    可是,中國大部分農村孩子還沒有這么幸運。由于種種原因,農村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缺乏、配套設施不全、分布不均以及師資不足等情況,成為普遍現象。農村孩子日益增長的活動需求,與活動場所的缺失,形成了鮮明的矛盾。

    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活動場所,果真有那么難嗎?假期到了,他們的樂園在哪里?

    校內與校外教育沒有銜接

    農村孩子缺乏就地、就近開展活動的場所

    “現有的未成年人活動場所主要集中在縣城以上城市,不論是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還是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孩子就地、就近、就便開展活動的場所都很缺乏。農村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建設是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校外教育處張東燕說。

    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些人士分析認為,農村孩子活動場所缺乏,造成農村中小學生假日生活狀況不容樂觀。一是農村學生假期生活單調枯燥,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許多留守兒童迷戀網吧,一些兒童形成了不良生活習慣,個別人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問題令人擔憂。起鳳雙潤少年宮輔導員張紅娜介紹,起鳳鎮附近就是馬踏湖,一到假期,孩子們就到處亂跑,瞞著大人下水,以前經常出事。三是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沒有形成有機銜接,社會公共教育能力低下。長此以往,在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與城市孩子差距越來越大。

    建設鄉村少年宮、給農村孩子更多的課外活動場所是社會的強烈需求。據全國婦聯去年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4000多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占1/4還多,農村留守兒童“失管、失教、失助”問題日漸突出。

    有鑒于此,有關專家指出,應當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改變不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狀況,切實改變農村孩子活動場所缺乏的困境,讓農村孩子健康成長。

   “青少年校外活動聯席會議”名存實亡

    增加活動場所不僅僅是資金投入問題

    掣肘農村孩子活動場所建設的原因在哪里?

    山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2001年中央出臺有關政策,聯合十幾個部委,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成立了青少年校外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其職能在于研究解決青少年包括農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活動問題。可是據他了解,這幾年,該機構形同虛設。他說:“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權限有限,很難協調那么多部門開聯席會議,更難靠一己之力要求其他部門聯合解決方方面面的問題。事實上,該機構已經名存實亡。”

    機制難以建立只是一個方面。經費投入也是重要的問題。有的地方抱怨財政不寬裕,沒有足夠的經費投入到活動場所建設。這里,資金確實是個“瓶頸”。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桓臺一些經濟并不發達的鄉鎮和學校,其少年宮建設并不完全是靠錢堆起來的。他們或是創造性地利用農村閑置校舍,因陋就簡加以改造;或是充分利用現有教室和教師,實行“一室兩用”、“兩表并舉”,投入最少的,其費用也就在幾萬元。據桓臺縣文明辦主任荊象峰介紹,桓臺鄉村少年宮建設分為三種模式:一是相對獨立的中心少年宮,建設規格高,設施全,有特色,帶動周圍各學校少年宮開展工作。二是校內獨立模式,在學校內安排獨立校舍作為活動場所,能夠相對獨立地開展活動。三是校內交替模式,整合學校現有校舍和教師資源,“一室兩用”,教室平時上課,假日就是少年宮的活動場所,教師都是少年宮的輔導教師。可見,經費是關鍵,辦法更為重要。

    活動場所建起來,是不是就完事大吉了?在這方面,有城市的校外活動場所為鑒。

    越來越多的城市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異化成為學科強化培訓班和輔導班,成了有關部門創收牟利的工具。農村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建設,同樣面臨機構管理、師資跟進、質量保證等問題。不過,只要擺正觀念和宗旨,這些問題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桓臺在鄉村少年宮建設之初,就確立了公益性、基礎性、依托學校、特色發展四大原則,明確規定鄉村少年宮不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為農村未成年人免費提供場所、免費提供大件器材、免費上課。

 

 

    總有一些是不該被遺忘與忽略的

    農村特有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師資力量的人盡其才

    在強調農村未成年人活動場所時,總有一些是不該被遺忘和忽略的。比如農村獨有的文化資源。濟南市公務員孫愛民至今仍然很留戀自己的農村童年生活。他說,自己從小就跟家長一起下地勞動,不但掌握了一些勞動技能,也體會到勞動的甘苦;和伙伴們在一起抓蝦摸魚,玩游戲,在大自然中成長,都讓自己獲益無窮。而這些,都是城市不具備的資源,是城市孩子所體會不到的。不過,他強調說,這些農村獨有資源的利用,還需要老師善于指導,家長加強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和細心領會。

    還有師資利用問題。在桓臺,74歲的民間剪紙老藝人,84歲的柳編巧匠,許多校外技能人才,都被聘請作為少年宮的老師。有的學校還培養老師一專多能,最大程度地做到人盡其才。

    這樣的理解和利用方式,在山東萊蕪的一所農村小學丈八丘小學得到了詮釋。這所學校充分利用農村文化資源和現有教師資源,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全面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老師們一專多能,教數學的還教繪畫,教體育的還教泥塑,師生同學習、同勞動、同動手、同歌唱,熱鬧得連附近城區一些家長也把孩子送到這所農村學校。

    對此,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專家在博客中寫道:“城里的學校有條件開設陶藝課程,而農村的學校沒有條件,但就地取材,用家鄉的膠泥做些泥巴娃娃,不同樣在培養孩子們的造型意識和審美意識嗎?難道真的只有上陶藝課程才能出藝術家,而用膠泥做泥巴娃娃的就出不了藝術家?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利用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

    對教師的一專多能,他寫道:“丈八丘小學變革發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改變教師的職業生活樣式,激活農村教師的教育活力與創造力,靠的是如何把現有的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最大化。”

    這樣的思考和發問,值得人們深思。(記者 劉成友)

 

 

    編 后

    我們常說,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這個廣闊的課堂;我們還常說,學校教育應當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可是,在人們固有的觀念里,社會教育是個軟肋,有時甚至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城市里的少年宮、科技館、兒童活動中心等忙著辦班掙錢,農村的孩子連個課外活動場所都難尋難覓。

    我國現有未成年人3.67億,其中2/3在農村,僅留守兒童就有5800多萬。他們除了家門和校門“兩點一線”,到哪里去享受社會教育的樂趣?連基本的活動場所都沒有,還談什么豐富多彩的活動?談什么“三位一體”?

    一些地方著力建設了“鄉村少年宮”、“未成年人小型特色示范教育基地”,成為“寓教于樂的假日樂園,健康成長的社會搖籃”,農村孩子從此有了自己的快樂天地。這樣的地方能否多一些?這,的確是值得大人們研究解決的問題。

來源:新華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