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稱 短暫撫慰難治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來源: 四川新聞網 2009-07-26 22:54
(四川新聞網實習記者 張進春)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農村留守兒童也隨之增多。獨特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獨特的心理狀況,這些問題目前逐漸被外界所關注。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
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醫學院日前暑假三下鄉針對金堂縣淮口鎮云頂村留守兒童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并容不樂觀。專家認為,短暫的撫慰并非醫治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良藥。
針對村里留守兒童,該村暑假期間曾通過志愿者愛心媽媽陪伴這些留守兒童。然而短暫的暑假后,愛心媽媽不得不因學業或工作離開。雖然春節期間這些孩子也會與務工歸來的父母有個短暫的團聚,但不管是愛心媽媽還是春節返鄉的父母,都只能給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帶來短暫撫慰,但這些短暫的心理撫慰很難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 |
唐家三兄弟和他們的小伙伴
事實上,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這些短暫的心理撫慰并不是醫治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良藥。短暫的撫慰后,有的孩子甚至會產生一段時期的心理失落。
對此四川心海方舟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夢黎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一個大問題。短暫的心理撫慰對留守兒童心理來說“有要比沒有好”,但孩子對“臨時愛心”的信息解讀能力并不強,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普遍較多
云頂村坐落于云頂山,全村16個組、795戶共2045人就零星散落在這座7.25平方公里的山上,這里距最近的淮口鎮有13公里,沙參和桔梗兩種中藥材是云頂村主要的經濟來源。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多在家種植中藥材,年輕人多趁年輕外出闖蕩。目前云頂村在外務工人員300人左右,他們大多分布在東南沿海和較近的成都市。
據31歲的村支書陳勇介紹,村里大概有近70名父母一人在外務工的半留守兒童,以及15名左右全留守兒童。加上外村寄留本村親戚的留守兒童,整個云頂村留守兒童總數近90名。
在對這份針對留守兒童調查問卷統計后,成都醫學院三下鄉社團的負責人黃阻邱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云頂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并不容樂觀。他們普遍存在著自卑膽怯、不愿與陌生人交流和重視金錢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記者實地走訪中也得到了進一步印證。
10歲的陳文龍在讀三年級,爸爸在外務工,陳文龍在家與媽媽一起生活。在與記者交流的十五分鐘時間里,陳文龍的雙臂始終下垂緊并著而不敢直視記者的眼睛,采訪中他幾次欲轉身離開。
記者在采訪中還遇到過幾個孩子,他們之前還和小伙伴活潑玩耍,但在陌生人面前會突然變得沉默,甚至一個簡單的問題都羞于回答。
![]() |
志愿者在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
同樣的問題成都醫學院三下鄉的志愿者在做問卷調查時也遇到了。“不少孩子年齡小但心思重,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志愿者霍歡告訴記者,“這給問卷調查帶來了不少的困難,很多問題要給他們解釋好幾遍。”
調查還發現,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問題。在回答問卷中“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時,有近60%的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一般。還有近10%的孩子選擇了“我做什么都不成功,我做的比很多人差”,只有30%的人選擇了“我很棒,我很優秀”。
由于受外出務工家長的影響,留守兒童普遍有重金錢的心理。在回答“為什么讀書”這一問題時,有近一半孩子選擇了“讀書后賺大錢”。記者在與一些半留守兒童家長的交流中發現,孩子在出現想念爸爸或者媽媽哭鬧時,家長的回答往往是“你爸媽出去給你掙錢去了,回來給你買玩具、買好吃的。”老人們多用這些金錢和物質的誘惑來搪塞孩子。
在回答“吃否支持父母外出打工”時,持反對意見與持支持意見的孩子各占50%。陳文龍與寄留云頂村外婆家的唐孝港告訴記者,他們也不想爸媽出去,但爸媽要去掙錢養家。
對此成都心靈之家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心理咨詢師覃浪峰指出,農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解決生存是他們最重要的目標,而金錢和物質往往是他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但這種不得已的表達方式肯定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愛心媽媽的短暫停留并非解決良方
暑假期間學校停課,留守兒童的看護便成了問題。事實上,在云頂村時常會看到幾個老人帶著孫子女在路邊聊天的場景。
今年54歲的唐世會老人是云頂村四組的村民,她的兩個兒子和兒媳都在成都務工,在家看護兩個孫女是唐世會眼下最重要的工作。
64歲的鐘青針老人則要照顧三胞胎外孫。由于父母在外務工,爺爺年事已高,唐孝迎、唐孝香和唐孝港在1997年香港回歸那年出生的三胞胎,目前不得不寄留在云頂村外婆家由外婆一個人照顧。鐘青針老人每天最擔心的是,三個孩子在山上爬樹,在家玩電線,“出了事沒辦法向他們父母交代。”
從2007年暑假開始,當地政府便聯系女大學畢業生志愿者到這些留守兒童較多的村子陪護孩子。這幾天,都會有五名志愿者分配到云頂村。“女大學生親切有文化,孩子們很喜歡”,云頂村婦女主任王仁芬告訴記者。
這些女大學生畢業生在村里被親切地稱為愛心媽媽。愛心媽媽平時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工作,她們只是在暑假的每個周末來村里。在這些時間里愛心媽媽會組織孩子進行科教、讀書、電腦操作、健身等知識的傳授。
據云頂村陳勇書記告訴記者,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孩子們對愛心媽媽會在短時間內產生依賴感。一旦愛心媽媽回城工作,個別孩子在這幾天里會產生失落情緒。尤其是暑假結束后,孩子們就很難再見到曾經相處融洽的愛心媽媽。
“人家能來,我們已經很感激了,再說了她們也要做自己的工作。”陳書記無奈地說。今年暑假又將有五名愛心媽媽來到云頂村,但是根本問題仍難解決。
四川心海方舟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夢黎認為,短暫愛心幫扶對留守兒童心理有一定的益處。但年齡較小的孩子普遍對這種臨時愛心信息的解讀能力不強,更容易產生強依賴性。短暫的愛心撫慰如果戛然而止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不利影響,嚴重的還會產生二次傷害。
讓孩子身邊有一個玩具
留守兒童與外地的父母相處和交流的方式基本上只有兩種,打電話和春節父母返鄉時。
唐世會老人告訴記者,平日里兩個孫女會在每周給在外的父母同一次電話,而且每次通話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講話是要錢的”,唐世會說。
唐孝港三兄弟也是每周與父母通一次電話,三兄弟輪流和父母通話,三個人加起來不超過二十分鐘。他們問的最多的是“還有多久回來?”電話那頭總是回答說,“沒有多久了。”
唐孝港有幾次夢到父母買了很多東西回來,媽媽告訴他以后每天都能回家,有一次唐孝港還夢到父母以后再也不走了。
唐孝港告訴記者,每次做這樣的夢他都會很開心,但是一醒來又會很失望難過,“一個上午都在想昨晚的夢。”
對于陳文龍和姐姐陳文鳳來說,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候就是臨近春節在路口遠遠看著父母坐摩托車沿著公路回家。糖果、衣服、玩具……這段時間也是他們最富裕開心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父母陪在身邊。
與父母短暫的相聚是村里留守孩子最快樂的時光,但春節后父母們又相繼背上行囊,身后留下牽著爺爺奶奶的那雙小手。
“春節后孩子爸媽離開村子幾天,兩個孫女都還不能回過神來,都會悶悶不樂。”唐世會老人告訴記者,三歲的小孫女那幾天哭鬧的特別厲害。
唐孝港的爸爸在外務工已經連續五年的時間,每年的春節回來一次。媽媽在成都工作也有一年的時間。“只在家呆那幾天,還不如我的玩具陪得我久。”唐孝港說的玩具是春節時媽媽買的一輛挖土機、爸爸帶回的一個變形金剛。
不要讓愛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成都心靈之家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心理咨詢師覃浪峰告訴記者,父母外出務工這一大的背景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本身就有一定的傷害,愛心媽媽心靈撫慰是對孩子父母感情的一種補充。如果這種愛心撫慰是短暫的,并且向這些孩子許下一些諸如“我會常來看你,下次來時給你帶東西”等等承諾,但離開后不能將承諾兌現甚至杳無音信的話,對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是很不利的。不但會讓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失落感,而且會讓他們對成人產生不信任感。
心理咨詢師覃浪峰建議,在對留守兒童獻愛心時不要隨便許下不能實現的承諾。愛心人士最好以一加一、牽手等方式建立長期的幫扶關系,如果因工作不便不能經常到村子里,可以以電話、書信及卡片等形式將愛心延續,切記不能讓愛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川心海方舟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夢黎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校老師的角色就顯得十分重要。
但在成都醫學的這份調查問卷中發現,留守兒童對老師心理交流并不多,問卷中“你最愿意將心中的秘密告訴誰?”時,選擇老師的為零。選擇好朋友的占到了75%。“當遇到困難,你最先向誰求助?”選擇老師的僅占到20%。
夢黎主任認為農村教師的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意識普遍不高,老師與留守兒童相處時間多,孩子對老師有本能信任感,“老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角色優勢,應提高對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的意識,多與孩子們進行交流。”
成都醫學院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呂建國有著多年的兒童心理研究經驗,他更多談到的是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他認為返鄉的父母想把一年缺失的愛在短期的時間里補償給孩子是可以理解的,適當地買些東西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但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更重要。家長應多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并多鼓勵孩子,例如可以夸獎孩子長高了,字寫的好了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自信心。
據呂建國主任介紹,在進行心理輔導時他們會盡量避免出現留守兒童這樣的字眼,淡化這些孩子與其他普通孩子之間的界限,而這對留守兒童心理也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