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的“第二課堂”
2009年07月28日21:48 金羊網-新快報
■孩子們玩得很投入。 ■流動兒童也需要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新快報記者 周晶晶 實習生 陳文婷 文/圖 他們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父母到哪里打工,他們就在哪里生活,這些活躍于城市工業區的孩子被稱作“流動兒童”。與苦苦盼望父母過年回家的“留守兒童”相比,幸運的“流動兒童”每天都有至親陪伴。然而,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緊張,父母上班時間長、文化水平有限,這些孩子往往被社會忽略,校外教育幾近空白。 新青年工業區:流動兒童問題很嚴重 珠海市新青年工業區位于斗門區井岸鎮,是一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聚集了數以萬計的外來務工人員,不少已到適婚年齡的打工者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生育了下一代。隨著這些“下一代”的成長,工業園的精神文化環境和社區教育水平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新青年工業區的社區文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類似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社區兒童德育中心、青少年宮等的機構和設施尚待建立和完善。新青科技工業園管理委員會的曾秘書長坦言,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亟需加強,區內流動兒童問題“很嚴重”。“不少員工把小孩送到比較遠的井岸(鎮中心)上幼兒園”,不選擇就地入學,而且很多打工者文化素質不高,導致家庭教育水平比較低。 珠海市協作者社會工作教育推廣中心(以下簡稱珠海協作者)助理楊玳瑁與新青年工業區的流動兒童相處已有一段日子,她覺得這些在工業區長大的孩子性格上與市區的孩子沒有明顯差異,但是,他們的課余生活相對單調,眼界和知識面都比市區的孩子窄得多。 免費夏令營: 還孩子一份屬于他們的快樂 夏令營對于市區的小孩來說并不陌生,有些夏令營即使價格不菲,也照樣受家長熱捧。而對于這些家庭經濟比較拮據的“流動兒童”們來說則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夢想。最近,在新青科技工業園,一個免費的夏令營成了外來務工人員談論的新鮮事。考慮到暑假期間外來務工人員無暇照顧小孩,珠海協作者策劃了名為“我快樂,我成長”的公益性夏令營,為期一個多月,現在已有31名兒童報名。 在夏令營開營儀式上,記者了解到,珠海協作者的社工和志愿者們為社區的兒童提供日常服務,包括每天下午4時到5時的功課輔導和每周五一個半小時的主題活動。到目前為止,社區共計有1414人次的兒童參加了活動。社工袁晶介紹,孩子們平常在這里玩集體游戲,如傳話游戲、“穿山洞”、“警察和殺手”等,每次都玩得非常開心。 五年級的曾子龍是服務中心的“常客”,最喜歡看書櫥上的《幽默大師》。扎著兩個小辮子的閉文思今年剛上一年級,喜歡到服務中心跟其他小朋友下“五子象棋”(兒童的自創游戲),她告訴記者:“爸媽會玩,但是家里沒有這個(象棋)。” 記者采訪當天,留著“刺猬頭”的王錦河吃過晚飯就跑到服務中心。“小孩四年級,我平時晚上八點下班,他爸爸在市區上班,有空才能回家。這個年紀的小孩都喜歡找小朋友,不能把他們禁在屋里。”王錦河的媽媽表示,自己沒有時間看小孩,但很放心他呆在服務中心。 新青科技工業園管理委員會曾秘書長曾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十分認同珠海協作者在兒童社區教育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她覺得社會教育的斷層會導致小孩的變質,公民素質的提高有賴于良好的社會教育,“有了珠海協作者的幫助,社區的孩子們過得很幸福”。 珠海協作者: 義務幫助還能撐多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珠海協作者創立初期,并沒有得到社區居民的理解和接受,幫助“流動兒童”的工作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珠海協作者創辦人李濤告訴記者,“在商業化的社會,公益性的東西很難得到信任和理解。剛開始時,很多人覺得這是騙人的”。 蘭花來自四川貧困地區,與丈夫和妹妹在工廠附近做麻辣燙,每天大部分時間為檔口忙碌。蘭花的兒子王杰正讀學前班,她一直想找人幫忙照顧孩子,一開始她也像其他人一樣,對于珠海協作者的義工和志愿者們不夠信任。讓蘭花沒有想到的是,中心的義工們對王杰照顧得無微不至,王杰在服務中心也玩得很開心。蘭花感慨地說:“沒想到還有這么好的事情,這么善良的人。”兒童夏令營開營當晚,李濤十分高興:“現在我們有活動,附近的小餐館就主動往這里送音響什么的。” 記者了解到,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年齡在5-13歲之間,絕大多數都是附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作為一家公益性機構,珠海協作者大部分用品和設備均由企業或個人捐贈。記者看到,服務中心的布置相當簡單:前區有兩三塊展示版、一張辦公桌、幾張小圓桌、一個長長的書櫥、一個存放文體用品的柜子,后區只有一張乒乓球桌。這里的義工們告訴記者,現在這里很多東西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