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14 10:01:10 江門報 暑期到了,兒童搭乘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增多了。自然,兒童優惠票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據報道,不久前,廣東省政協委員黃西勤建議,公交車兒童優惠購票由“身高標準”改為“年齡標準”。省建設廳也表示,按“年齡標準”購票基本可行,并建議物價部門進行進一步研究論證。 市民是否贊成將“身高標準”改為“年齡標準”?如若按“年齡標準”,怎樣操作較為方便可行?本期“熱點對話”,即以此展開討論。 【改革派】 改變現有標準 體現社會進步 兒童優惠票,倒底是以身高為標準還是以年齡為標準,這個爭論已經有些年頭了,但卻不見有定論。現在的孩子,營養好,個子高,他們小小的年紀就要“享受”與成人的待遇,如坐火車、乘公共汽車,進公園、到博物館,身高超過1.2米,對不起,不論你是五六歲,還是七八歲,都要買半票或全票。 人們常把兒童比喻為祖國的花朵,既然是花朵理應享受陽光與雨露的滋潤,換句話來說,關愛兒童理應成為全社會的責任。 不過,在一些行業部門看來,關愛兒童是孩子父母自己的事,他們只關心企業有無利潤,刻板地執行標準,如果你的孩子的身高過了那道冰冷的黃線,超過了標準,他們就會鐵面無絲地讓家長掏錢。幾年前,當我的孩子還是5歲時,我帶著他坐火車去探望父母,我買的是臥鋪,孩子和我擠在一起。火車啟動后,乘務員開始查票,見到我的孩子后,馬上開口要補票,說據她目測,我的孩子身高超過免費標準,并很兇地要我帶著孩子去車廂尾量一量。幼小的孩子見到這種架勢有些害怕,我趕緊拿出錢來,說補票吧。交了錢后,乘務員沒有給我車票,也沒有給我任何憑證,還說只要我補座位的票,算是便宜我了。 這件事已經過去幾年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出錢是小事,可是心頭的困惑和反感至今難于消除。乘務員如此操作,是不是有為己謀私的嫌疑?鐵道部門定的標準,為何不與時俱進,與孩子們快速增長的個頭俱進? 其實,免費也好,半價也好,體現的是社會對兒童的關愛,體現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據介紹,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兒童乘車、到旅游景點游玩,購票時是以年齡為依據的;在香港,兒童與老人都在門票、車票上享受著絕對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措施的實施,其實體現的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我的一些朋友,為了趕在孩子身高未過“黃線”之際,每到假期,就帶著孩子四處出游。在一些旅游景點,公交車、火車上,不時會見到家長因為兒童優惠票的問題與管理者爭得面紅耳赤的場景。爭吵只會讓彼此留下不快,甚至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唯有改變規則才是營造和諧社會的根本。把收費的“黃線”往上提一提,或者按年齡來收費,也許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為了祖國的花朵更健康地成長,讓他們更多地體會到社會的關懷,成年人多付出點努力,又何妨? (輕風一笑) 讓兒童享受 應有的福利 有關資料顯示,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如6歲組兒童,身高普遍高于1.1米,部分甚至高于1.3米或以上,如果按照“身高標準”來購兒童優惠票,這些孩子就應該是購買半票甚至全票,這就不能讓兒童享受應有的福利。目前,只有航空公司以年齡為標準為兒童提供購票優惠,但火車票、汽車票以及公園、游樂場所的門票,往往都還是按身高標準來購票。 今年我省有政協委員提出來,可以把兒童優惠票的“身高標準”改為“年齡標準”。但若按“年齡標準”,怎樣操作較為方便可行,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因為要按“年齡標準”購票,就需要帶戶口簿或者為孩子辦理身份證,而現在一些家長還沒有為五六歲的孩子申領身份證。另外,上街都要帶著孩子的身份證或者戶口簿,許多家長也覺得煩。萬一證件丟了,豈不又麻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按“身高標準”購票比較好,但應該將身高標準調高0.1—0.2米,這就能讓絕大多數孩子享受到社會的福利。(凡雨) 【身高派】 以身高為依據更合理 近日,省政協委員黃西勤在提案中表示,公共服務場所應體現“兒童購票優惠,人人平等原則”,以身高為標準衡量有失公平,身體增長非主觀主使。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兒童平均身高提高了6厘米,有些營養好的孩子可能長得更高,不能“一刀切”。公共服務場應以年齡作為兒童購票優惠的判別標準。 一石激起千層浪,黃西勤的建議立即引起市民對兒童優惠票標準的大討論。公共場所兒童優惠票到底該以身高為標準,還是該以年齡為標準?筆者作為年輕人,本應該支持新觀點、新建議,但思來想去之余,筆者還是覺得,相比年齡標準,兒童優惠票還是以身高為標準更為合理。 先說說以年齡為標準的弊端吧。以年齡為標準,聽起來似乎體現了公平,實際上操作起來難度卻頗大。首先,年齡不像身高一樣一目了然,除非兒童進出公共場所都攜帶出生證明,否則誰來證明年齡?其次,即使如省政協委員黃西勤建議,給未滿16周歲的公民發放有效期5年的居民身份證,兒童可憑身份證享受購票優惠。這種做法,在某些公共場所尚且可行,某些公共場所卻不可行。拿乘坐公交車來說,大部分城市的公交車都已經實施無人售票,市民自覺投幣,司機兼當監督員。如果根據年齡來售兒童優惠票,無人售票恐怕行不通了。 以身高為標準,操作起來就相對簡單多了。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場所都劃有一根黃線,是否能享受兒童優惠票,線前一站即知,簡單明了。擔心以身高為標準,對部分長得快的孩子有失公允,其實是多慮了。6歲兒童一般已經進入學校就讀,進入公共場所他們都能享受學生優惠票,而6歲以下的學齡兒童,高過兒童優惠劃線的尚不算太多。 筆者認為,以身高還是以年齡為優惠標準,這個問題討論的價值并不大;而提高兒童優惠票身高標準,倒是值得討論的一件事情。 隨著孩子的身高越來越高,優惠票標準線確實該提一提。筆者覺得,只要合理提升了這個標準線,讓優惠線跟著孩子長高而長高,那么兒童優惠票以身高為標準定能皆大歡喜。 (易心) “身高標準”更可行 兒童優惠票問題,一直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究竟是以“身高標準”還是以“年齡標準”來制定優惠標準,各界議論紛紛,筆者認為,兒童按“身高標準”購票更方便可行。 為何對兒童要給予優惠購票?筆者認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兒童乘交通工具等實行優惠票,正是體現了“愛幼”這一美德。這樣做,不但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而且可以從小培養他們對社會的回報意識。此外,兒童購票實行優惠,對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童年大有裨益,也會使他們對美好未來充滿憧憬。 我們不否認,現代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了,兒童身體發育比起早一二十年甚至更早來說要好得多,相同年齡,其平均身高也要高得多;而且,就現階段來說,即使是相同年齡的兒童,在身高上也有很大差距,如果按“身高標準”實行優惠購票,那么對長得高的兒童就有失公平。 但筆者還是贊同以“身高標準”來給予兒童優惠。 我們要考慮到公共交通工具的損耗問題。個子高一點,一般來說占的空間也要大一些,那么,以此為標準對兒童購票實行優惠,并無不妥;而且,按照身高核定兒童是否要優惠購票容易操作,因為一眼就能看出來,而如果按年齡來分就很麻煩,還要提供證件來確認年齡。 即使要改,也應是調整“身高標準”,比如將以前的標準調高10厘米,以適應兒童已普遍長高的現實。 當然,現階段要各行業統一規范兒童享受優惠的標準仍比較困難,因為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強求各行業都統一標準,似乎有點不妥,因此,對兒童的優惠待遇,還是要根據各行業本身的特點來定。(化雨) 【年齡派】 “年齡標準” 體現公平 筆者認為,購兒童優惠票,應按年齡標準,雖然操作有些困難,但這個標準最公平,因為按年齡標準,能更好地體現政策的“一視同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的身高已不能真實反映兒童的年齡,近30年中國兒童平均身高增長了6厘米,原來制定的兒童優惠標準,早已不能適應新的情況,只有按年齡標準,才能讓身高早已“超限”的兒童享受到本應屬于他們的優惠。 任何一個標準的制定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形勢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情況在不斷變化,任何標準也應不斷修改和完善,這不僅是客觀現實的需要,也是與時俱進的表現。我們國家很多標準都在不斷修改,就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不例外,所以兒童購票優惠標準也應該修改。 筆者認為,按年齡標準最準確。由于現在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大部分孩子身高都無法與實際年齡相符,身高與年齡已無法真實對接,而身份證是我們每個公民身份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大家都按身份證上的年齡去享受其該享受的優惠,這才是最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