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透析90后:他們是陌生人
2009-08-14

2009年08月14日 11:14新周刊

新周刊2009016期封面

透析90后

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

這個世界正在打量90后。

90后是奧運冠軍、網絡新秀、演藝新星、作家、超模、快樂女聲和學生,他們是成長環境最優越的一群人。

90后也是凌虐同學的少男少女、以丑聞轟動網絡的“賤女孩”、使用火星文的主力、著裝怪異的“非主流”,“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秋千門”等事件的主人公也是他們。

我們了解90后嗎?面對90后,存在一種極端的信息不對稱:我們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和怎么想,但他們完全知道我們和社會想要什么和怎么想。

我們只知道:他們是F40們的產品,但父輩的旗幟不在他們的戰場;他們與上一代人自動脫落,不反社會主流價值,但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是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之外,第一代完整接受了信息教育的人。他們是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游戲和網絡的虛擬空間對他們來說就是真實空間。

2004年,《新周刊》第一次調查90年代生人的文化傳承——“還有多少中國味?”結果并不樂觀,他們的“全球味”在擠壓“中國味”。2009年,《新周刊》再一次透析“90后”,考察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溝通模式、性態度和社會認知。

用代際理論來解釋90后已經太out了——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他們的行為方式、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甚至沉默,都是與我們迥異、讓我們完全陌生的。

不管怎樣,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他們是陌生人,是他們的時代派來的

曾軼可這樣的90后早早表現出了一種無視和自成體系,包括對傳統歌唱規則的無視,包括在世界觀上的自給自足。面對90后,我們慣常的了解方式、認知方式、認知程序全都無法正常發揮,他們的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甚至沉默,都是讓我們完全陌生的。

文/韓松落

美劇《X檔案》里時常出現這樣的情節,外星人降臨地球,潛伏在我們周圍,他們不顯露身份,也從不正式發言,外貌也和我們無異,只是“偶爾露崢嶸”。90后開始顯露蹤跡之后,我們慢慢發現,他們是我們周圍的潛伏者,是我們全然不熟悉的一群人,90后,是我們生活里的陌生人。

90后的爭議點

話題是由曾軼可引起的,這個生于1990年1月3日的女孩,參加2009年“快樂女聲”之后,懷抱吉他唱著自己的原創歌曲,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下一路晉級,最終進入了全國十強,由此掀起了巨大的爭議。

爭議并非源自她的中性形象,也不是來自她的原創歌曲——她的歌曲,是最早得到承認的,人們甚至認為,這些歌多半是從“藝術市場”上買來的。爭議的著力點,是她的演唱方式。她使用的是一種纖細的、發嗲的、顫巍巍的聲音,明顯未經任何訓練,也完全不符合我們的欣賞習慣。這聲音被網人稱為“綿羊音”,她也由此獲封“綿羊天使”稱號。這聲音,使得擔任評委的包小柏與沈黎暉反目,并憤然離場,使得網人懷疑曾軼可的來歷,并放出“曾軼可的父親是煙草大王而且是湖南衛視的重要贊助商”這樣的傳言,使得支持她的音樂人高曉松、沈黎暉和小柯備受詬罵,使得包小柏重返“快女”評委席時,也帶著一種務必要手刃這個小女人的強硬態度。

如果傳言全部坐實,人們還好受點。結果,人們慢慢接受了殘酷的事實:曾軼可的歌曲多半是自己寫的,她的父親也只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教師。那么,她為什么會被當作天才?她僅僅是湖南衛視在話題匱乏的情況下為了制造爭議提高收視率而推出的嗎?

我們不愿承認的,或許只是我們不知道她何以會這樣唱歌。她帶來的,很可能是一種我們完全陌生的歌唱方式。過去 30年,歌唱方式無論怎樣變化,到底一脈相承。比如,張靚穎的擁躉,或許會認為自己站在了金鐵霖式歌唱方式的對立面,但從聲音美學的本質上來看,兩種歌唱方式仍是相近的,都注重高亢嘹亮,都滿懷“舞臺下有很多人觀看”的表演意識,是廣場性的,是宏大敘事的。而曾軼可的演唱卻完全是室內的、私語式的、無視他人的,她的歌曲和歌唱方式,可以在日本和北歐的音樂里找到一點源頭,但在中國歌唱方式的鏈條上,是完全斷裂開的一環。

就像60后中的一部分人,曾激進地表示過對世界的反對,但從他們后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和他們所反對的也并無不同,他們的根系和營養完全一致。70后也表示過反對,但反對仍然是建立在承認和重視的基礎上。而曾軼可這樣的90 后卻早早表現出了一種無視和自成體系,包括對傳統歌唱規則的無視,包括在世界觀上的自給自足。這種無視,這種自給自足,是我們完全陌生的。

我們不知道曾軼可何以會這樣唱歌,我們無法想象曾軼可怎能在只學習了一個月的吉他、只會C調的和弦和5323 1323分解和弦的情況下,就敢于參賽和上臺表演,是因為我們和90后的根系、營養完全不一樣。80后還體現出了某種承繼,并且愉快地勝任了“鳥巢一代”的身份,而90后卻是完全斷裂的。他們的生活,于我們是陌生的;他們的閱讀,于我們是陌生的;他們的聆聽史,對于我們,也是陌生的。他們由網絡、QQ空間、手機、輕小說哺育,是這些養料最終醞釀成了這種歌唱方式、這種年代氣質。

即便她的同齡人,也對這種自發呈現的年代氣質缺乏了解。別的“快女”都在竭力打壓自己的屬性,都在模仿不屬于自己的演唱方式以求獲得認可,而曾軼可卻始終不為所動,絲毫不受干擾。所以,曾軼可在“快女”賽場上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被排斥,她晉級十強時,其他的選手都沒和她握手,在“快女”講述生活花絮的片段,沒有一個人提到她。

正是這樣,她的標本意義才格外純粹。

她不是任何人推出的,而是時代派出來的,是替90后顯露崢嶸來的,她和90后一樣,是我們世界里的陌生人。

90后的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

被時代派來的陌生人,不止曾軼可一個。

是的,自從人們意識到90后的存在,90后就以一種夸張的形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廣東開平凌虐同學的少男少女是90后,以丑聞轟動網絡的“賤女孩”是90后,使用火星文的主力是90后,眾多著裝怪異的“非主流”是90后,最近引起轟動的“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秋千門”等事件的主人公也是90后。

他們的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都是我們完全陌生的。在廣東開平凌虐視頻中,施虐者固然洋洋得意,受害者卻也麻木不仁,任由擺布;在“摸奶門”事件中,女生露出胸脯任全班男生撫弄和拍攝視頻,媒體稱她“幾次進入狀況”,事件引爆之后,她萬般委屈發表感想,表示自己只是為了團結全班同學;“脫褲門”視頻中,五名中學男生在教室里強行脫下女生的衣褲進行猥褻,所有人都嘻嘻哈哈,使得觀看的人都懷疑,它的嚴重性是不是被自己夸大了。

我和90后的幾次接觸,也都得用上“遭遇”這樣的詞語。朋友服裝店里,有個19歲的女營業員,著裝濃艷夸張,假睫毛上壓著寶石粉,渾身上下的顏色超過十種,鞋子上還綴著一對碩大的泰迪熊。她還在“街里面”混,是一個松散的少女幫派的首領,業余職業是給小城里富有的男人尋找少女。凡是被她們相中的少女,都會被以誘騙、毆打、恐嚇等方式拉上面包車,洗凈剝光送進賓館。對這種行為,她們稱之為“發貨”,上一次“發貨”,她賺了三千塊錢。為了表示對我的好意,她說:“哥,我給你發一個吧!你說你要啥樣的?”

他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和適應,也是我們陌生的。朋友拍攝了一部名叫《蘭州少年殺母事件簿》的電影。故事根據9 0后少年因熱衷于上網而殺死母親的真實事件改編,擔任主演的是14歲少年。他和其他幾個90后演員的成熟老練超過所有人想象,尤其讓人困惑的,是他們在鏡頭前的輕松自如,當70后、80后還把鏡頭當作一種小型儀式,并自發性地進入表演狀態的時候,90后卻已經消解了鏡頭的全部莊嚴感,鏡頭和影像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經進入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他們的沉默,也是我們陌生的。80后中較為早慧的那一撥,十五六歲時就開始表達自己,而90后至今都沒有真正在文化上登場,曾軼可、“90后賤女孩”的出現,純屬偶然。他們已經習慣了網絡的節奏,習慣了點開一個鏈接又一個鏈接,由此締造了一種松散的、瑣碎的、漫湮的生命節奏,一種渙散的表達方式。這種節奏,這種方式,顯然不利于強有力的發言人的出現。

面對他們,我們慣常的了解方式全部失靈,我們的認知方式、認知程序全都無法正常發揮,我們甚至沒有了解的機會。

90后的陌生人身份

我們了解90后嗎?我們還沒開始了解,或者,缺乏了解的能力。那些“門”的當事人,是否可以代表90后的全部?他們的形象,是否是90后的真實形象?

我們可能忘了,80后登上舞臺的同時,也曾伴隨巨大的非議,也曾涌現出大量驚人乃至駭人的事件。隨即我們發現,這些負面人物,起到的只是掩護作用,在他們的掩護下,在他們還在引人議論的同時,大部分80后完成學業、出國歸國,并開始掌握權重。那些浮面上窮形惡相的80后,其實只是時代的煙霧彈、犧牲品。

與90后壞的一面進行比較的話,70后也并不遜色。在70后作家路內小說《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之中,暴力與性也曾是70后青春期的主要經驗。

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提出“景觀失憶”(landscapeamnesia),說的是處在環境變化之中的人往往會忘記原來環境的樣子,我們也可以借用這個說法提出“心境失憶”,其實我們已經隨著時間流轉,忘記了當時的心境,甚至因此矢口否認自己的經歷,盡管他們現在所知所感的,是我們曾經感知過的。

90后就是這樣,因我們的失憶而成了陌生人。

承認他們的陌生人身份,是權宜之計,也是審慎之道。當90后被標語化、被某個形象強行代表的時候,我們必須懷著審慎的態度去反對,像電影《十二怒漢》中所說:“必須有人反對,基于慎重對待生命的原則。”這種反對,還有功利一點的原因,如張愛玲所說,我們將來都要“在別人的記憶里寄人籬下”,評判的權力暫時在我們手里,而在將來,將由他們對我們作出評判,包括我們對他們的評判。

人們慢慢接受了殘酷的事實:曾軼可的歌曲多半是自己寫的,她的父親也只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教師。那么,她為什么會被當作天才?

當70后、80后還把鏡頭當作一種小型儀式,并自發性地進入表演狀態的時候,90后卻已經消解了鏡頭的全部莊嚴感,鏡頭和影像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經進入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