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孤殘兒童幸福家園
文章來源:人民網 時間:2009年08月16日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市兒童福利院以發展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為載體,堅持以人為本,自覺踐行"親民躬政、播撒愛心"的民政服務理念,科學謀劃、強化服務,積極探索多種養護模式,開創了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筑牢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基礎
市兒童福利院在明確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定位的基礎上,精心制定了兒童福利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推動兒童福利事業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建立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孤兒救助保護工作機制。在兒童福利基礎設施建設上,努力完善兒童福利機構養護、康復、醫療、特殊教育、心理輔導等服務功能,力求將兒童福利院建設成為孤兒臨時庇護中心、區域家庭寄養管理中心、康復資源中心和社區家庭支持中心。
民政部啟動"兒童福利設施建設藍天計劃"之后,市兒童福利院搶抓機遇,加掛青島市"藍天之家"的牌子,使孩子們有了家的溫暖感覺。目前兒童福利院標志已報送國家工商局注冊,將成為永久獨家享用的標志和圖形。
為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兒童福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慈善捐助氛圍,市兒童福利院采用加掛永久性捐建牌及建立愛心基地等形式,對社會慈善力量的捐助予以回報、鼓勵,進一步擴大募捐渠道。目前兒童福利院已籌集改造捐款225萬元,改造了保育康復樓、洗衣房、食堂、形象大廳和健身活動室等基礎設施。
著力改善孤殘兒童生活環境
兒童福利院堅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以孤殘兒童為本,最大程度地改善孤殘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康復環境。
市兒童福利院積極爭取上級民政部門支持,利用膠州市張應鎮政府無償捐贈的26.3畝土地,投資2700余萬建成國內首家采用工療工場形式建設的集身心康復、特殊教育、技能培訓、勞動工作、就業和居住為一體的"藍天之家"寄養兒童工療康復中心,探索創造了孤殘兒童"生活在家庭、教育在社區、康復在機構、就業在社會"的四位一體的成長模式。
按照"孤殘兒童三大出路"工作思路,市兒童福利院對于正常和術后輕殘兒童,加緊國內外的家庭收養;對于中度殘障孩子,加大教育、康復、技能訓練力度;對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孤殘兒童,18歲后轉入社會福利院生活,對能基本自理乃至自立的孩子,安排到工療工場就業,至50歲退休,讓這些孩子能夠終生享受家庭、終生享受福利、終生享受親情。
建立成年孤殘兒安置機制是市兒童福利院"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的生動體現。根據院內學生們的自身情況及個人意向,市兒童福利院積極與各學校領導進行溝通,讓初中畢業的7名學生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并為上中學的學生假期安排了院內各部門的實習,為中專的學生安排學校寄宿,安排高中的孩子參與社會實習。根據市政府下發的《關于成年孤兒安置的意見》,由福彩公益金出資150萬元,市兒童福利院幫助孤兒購置了經濟適用房,并一次性安置就業,目前已安置7名成年孤兒就業。
積極探索多種養護模式
隨著我國兒童福利事業的迅猛發展,孤殘兒童救助工作科學化、人性化的不斷推進,針對孤殘兒童不同的情況,兒童福利院積極探索孤殘兒童多種養育模式,探索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兒童福利事業新模式。
一是家庭收養與家庭寄養并舉。家庭是兒童最好的成長環境,孤殘兒童被家庭收養是首先要為孩子們考慮的出路,其次是家庭寄養,最后才是院內集中養育。為此,兒童福利院積極開展國內收養和涉外送養工作。目前已有510名孤殘兒童被國內外家庭收養,有200名兒童寄養在城鄉家庭中,使孤殘兒童享受到家庭溫暖。
二是加強寄養家庭管理。市兒童福利院與英國救助會、香港復康會合作,建立了家庭寄養交流合作項目,共同探討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的招募、選擇、評估、管理和康復服務,并組織員工、家長培訓,完善寄養基地的基礎設施。制定寄養家庭管理服務標準,組織員工和寄養家長開展經常性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三是建立家庭寄養中心。目前市兒童福利院已分別在膠州市張應鎮等三個地方建立家庭寄養中心,負責對寄養在家庭中的孤殘兒童日常管理和服務。同時,在三個寄養中心成立了以鎮政府、街道、社區為依托的寄養兒童管理委員會,形成了兒童福利機構、當地政府、寄養家庭和社會組織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為寄養兒童創建了一個良好穩定的家庭生活環境,真正為孤殘兒童創建了融入社區的家庭寄養管理模式,得到了民政部和全國同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