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孩子因父母出國變相成為“留守兒童” 2009年09月09日17:27 上海僑報 華僑家長“變相遺棄”?“留守兒童”處境堪憂! 中國是世界移民大國,幾千萬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以每年數萬人的規模不斷增加。 因父母出國留在家鄉的“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日益凸顯。他們大多成為實際上的“孤兒”,接受的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或寄養教育。這些“留守兒童”更可能成為“精神孤兒”。 如何更好地促進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報記者/王曉波 發自上海 在僑鄉晉江、臺山、青田等地,僑界“留守兒童”問題非常突出。教育部門統計,青田在校中小學生五萬多人,其中父母雙親或單親在國外的學生就將近兩萬人,占中小學生總數的三成多;幼兒園在園學生一萬多人,父母雙親或單親在國外的就有四千多人。 青田二中曾就華僑子女的隔代教育進行過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有41%的孩子感到孤單,有25%左右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有18.3%學生喜歡我行我素,有10%的學生厭學自卑。 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都在國外,由(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撫養。這些監護人大部分年邁體弱,而且有的是從農村專門進城照顧孩子的。他們往往過于寵愛小輩,既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敢對孩子嚴格要求,嚴加管教。以“順心” 代替“愛心”,聽之任之,疏于管理。 父與女:一別就是十多年 在采訪中,許多年輕的父母表示,把孩子交給父母去撫養和教育,是無奈之舉。 周斌結婚那年成立了一個公司,不久后生了女兒。后來,迫于國外的一些生意,夫妻倆只好把孩子交給了年邁的父母去了西班牙。今年女兒11歲了,在過去的10年中,周斌的母親幾乎承擔了周斌所有照顧女兒的責任。 “這些年,在孩子身上我確實很省心,母親幫了我很大的忙。”周斌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其實讓母親帶孩子,我是沒辦法的,一是不忍心看母親那么大年紀了還要天天操勞,二是母親極有可能會過分地溺愛孩子,因此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得不擔心。但是又確實沒有辦法……” 有一段時間,周母發現小孩的脾氣十分反常,而且染上不少壞習慣:動不動就要錢買零食,吃零食上了癮,幾乎不吃飯……周斌夫妻倆一直商量著放棄國外的生意,回國給孩子一點真正的愛,但是工作壓力大、時間緊的現狀,使周斌不得不依舊把女兒交給母親。 父母在國外對孩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記者發現,在福州,父母與孩子分離的時間最長的居然達十多年。大部分留守孩子認為,父母出國對自己的性格、學習、心理“有一定的影響”,心里話不會跟遠方的父母講,自然也不會和(外)祖父母講。 很多老師則反映,大多數僑界“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平平,作業完成率不足一半,知識掌握程度也很低。其中一大半的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害怕學習,逃學曠課時有發生。 她以為:爺爺就愛吃壞水果 記者發現,與父母在國內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華僑“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普遍較為寬裕。因為有了錢,這些孩子從而得到更多的溺愛。60多歲的李大爺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兒子和媳婦2006年去了加拿大,走時留下了4歲的女兒思思。老兩口感謝兒子兒媳把思思留在國內,使他們能夠享受到天倫之樂。 李大爺和太太十分溺愛思思,好吃的都要留給思思吃,好看的衣服都舍得為思思掏錢。思思就像是被泡在蜜罐里,從來不知道“苦”是怎樣的味道。就連吃個水果,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和思思說:“這個好,思思吃,那個壞的讓爺爺吃。” 思思一直吃好的水果,李大爺爺一直吃著壞的水果。久而久之,思思也天真地以為爺爺就是喜歡吃壞水果。后來有一次,思思拿著一個有疤的水果說:“爺爺,這個有點不好給你吃。” 李大爺對記者說,很多時候溺愛思思也是不經意的,給思思講清道理,多數時候她還是會聽的。當記者問起思思的爸媽和思思的溝通聯系怎樣時,李大爺揉了揉眼睛,什么也沒有說。 由于身處兩個不同的國家,身居異國的父母與國內溝通很少,“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處于空白,許多“留守兒童”家庭過早地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出國經商上。這直接導致了華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 最幸福的事:和父母視頻聊天 “我爸爸媽媽在國外,他們已經三年沒有回來看我了。每天除了和別的同學一樣地生活和學習,我最高興的就是和爸媽視頻聊天,我非常想念他們。”今年15歲的南京師范附中初二學生曉雨說。 曉雨告訴記者,5年前,她與父母一起到了哥斯達黎加,父親在一家餐館打工,母親在制衣廠上班。由于父母沒有多少時間照顧她,兩年半后,她被送回南京讀書。如今,她與6歲的妹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曉雨身上,記者感受到了她超出年齡的成熟。 “爸爸媽媽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環境而背井離鄉,到異國打工,剛開始,我很不習慣,后來慢慢才好點。我在那里生活過兩年多時間,語言不通,文化又有差異,常常感覺很茫然。”對于出國,小小年紀的曉雨有著自己的看法。“不過以后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想出國讀書,學成后再回來。”曉雨說,她很喜歡家鄉南京,因為她在這里出生、長大,有很多親人和朋友,所以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 和很多“留守兒童”一樣,父母不在身邊,曉雨難免有點失落。每當看到別的孩子牽著父母的手去玩,她就會特別想念父母,恨不得父母馬上回到自己的身邊。她和妹妹常常守候在電腦前,等待父母下班后與她們上網進行視頻聊天。在視頻上看到爸媽,對這姐妹倆而言是最幸福的事。 曉雨的爺爺奶奶說,曉雨比同齡的孩子早熟,遇事能獨立思考,而且懂事,經常幫助做家務。老師和同學說,她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把養育的責任推出去,這種教養方式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損害,但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會成為影響孩子今后一生的“ 病灶”,同時給整個家庭帶來數倍于養育的麻煩。作為父母的,應該認真對待和孩子相處,想辦法把孩子留在身邊,不要讓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間,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