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和愛心回報社會
來源:光明網
一年一度的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無數充滿理想、激情與活力的青年學子在暑期里奔赴山鄉、村寨、醫院、學校,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在四川地震災區,這些身影尤為生動。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組織的1200支災后重建服
8月8日下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災區巡回義診服務隊”來到綿陽永興北川板房區,同學們的熱心服務讓前來咨詢的災區百姓喜上眉梢。
為災后重建提供基礎數據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交通受損中斷曾給搶險救災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因此,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加強災害應急交通保障顯得更為重要。
從6月開始,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13名博士便自發組成了災后重建博士黨員服務隊,奔赴彭州市進行災害應急交通保障調研工作。他們滿懷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災區人民的滿腔熱情,積極為災區交通重建貢獻力量。
8月7日下午,在彭州通濟大橋,博士服務隊的隊員們正頭頂烈日,站在路口四周,認真統計著來往車輛流量。
通濟大橋是彭白路上的一個交通要塞,而這條路也是彭州通往龍門山鎮的唯一一條公路。這里交通的順暢直接影響到災后重建的進度。為此,服務隊的同學們在這里一干就是一天,他們將測來的基礎數據匯總給當地交通部門,為將來擴建公路時公路定級、選擇車道數等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能把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災區重建,我們覺得很有意義。同時,用知識服務災區也是我們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的最好方式。”家在齊齊哈爾的博士生陶思宇對記者說。
與此同時,在相隔不遠的白鹿鎮,隊長龔政正帶領著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11名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進行緊張的測量工作。
白鹿鎮是彭州的一個山區小鎮。這里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在78.8平方公里的山區,山林多、平地少,建房非常困難,測量工作亟待展開。
從7月初開始,這支服務隊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了3個統規統建和41個統規自建點的測繪任務,以及新街主干道的放線工作和房屋的質檢工作。“看到自己的專業知識能為災區貢獻力量,我們都干勁十足。”龔政說。
“災后重建任務重,人手緊,這些學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災區服務,給我們幫了大忙。”白鹿鎮黨委書記高天成對學生們的工作非常滿意,盼望著將來他們能繼續為災區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四川大學社會實踐服務隊組織的“情暖災區、愛心夏令營”活動為綿陽永興北川板房區的孩子們帶來歡聲笑語,圖為災區小朋友正在橫幅上認真繪畫。
醫療和農技服務到鄉間
災區百姓的健康狀況一直牽動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學生們的心。
8月8日下午2:00,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災區巡回義診服務隊”的橫幅一展開來,板房區里來自北川曲山鎮的的村民們便把服務隊的6名大學生圍了個水泄不通。
“主要都是來咨詢的,量量血壓,測側體溫。此外,我們帶了一些保健性的藥,主要是治夏天的常見病的,像中暑、感冒、拉肚子等等。”已經有一年多臨床經驗的研究生廖邦華好不容易插空對記者說。
這6名醫學專業的大學生都在醫院有出診任務,其中一位還是早上剛查完房便匆匆趕來參加服務活動的。“雖然犧牲了休息時間,但我們覺得這是應盡的社會職責。在這里,我們能把所學的知識服務災區,回饋社會。”這些身穿白衣的大學生們紛紛表示。
就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大學生們緊張地為老百姓們解答咨詢的同時,四川農業大學的學生們正在綿陽青衣鎮的田間地頭為農民們提供避免蟲害、健康用藥的技術指導。
從7月14日開始,四川農業大學的10位同學就開始在這里開展農業技術咨詢、技術培訓,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示范,服務災區農業重建與發展。
“農業的恢復重建工作,是整個災區重建的重點和難點。作為一所身處重災區的農業高校,我們將努力用行動回報社會對我們的幫助和關愛。我們感恩社會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使災區的大地恢復勃勃生機。”帶隊老師李鈺告訴記者。
“這幾天正好是水稻抽穗期的關鍵時刻,這些大學生來為我們進行技術指導,對防治病蟲,增產增收大有幫助。如果防治不及時的話,最多能減產30%;防治好的話,卻可以增收10%。”青衣鎮大龍村村主任袁仕文感激地說。
用愛心溫暖災區小朋友
志愿者的微笑曾經讓災后的小朋友破涕為笑。在這個暑假,大學生們沒有忘記這些堅強的孩子,依然用愛心激勵著他們勇敢地面對未來。
8月7日下午,一陣陣歡快的樂曲響起在都江堰向峨鄉棋盤村的小廣場上。一會兒功夫,村里所有的大人小孩都被吸引到了這里,早在這里做好準備的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們用最燦爛的笑容迎接著他們。
“今天的主題是紀念北京奧運會一周年趣味活動,歡迎小朋友們都來參加我們的趣味體育比賽,還有豐厚的獎品等著你們呢!”廣播里不斷播放著比賽細則。
從8月3日開始,這支服務隊就來到了棋盤村。攝影講座、學習輔導、心理疏導,各式各樣的活動給這里的孩子帶來了一個充實的夏天。短短幾天,孩子們就喜歡上了這些大哥哥大姐姐,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朱夢笛是這支大學生暑期服務隊的發起者。“我們10個人都是川籍學生,想為災區的父老鄉親做點事情的共同心愿讓我們走到了一起。”
在綿陽永興北川板房區,也有一群年輕的身影圍繞在孩子們身邊,與孩子們共同描繪著美好的生活。從8月1日起,來自四川大學的11名師生在這里展開了第二期“情暖災區、愛心夏令營”活動。
在10天時間里,大學生們用繪畫、粘土、舞臺劇治療等非語言的情感釋放方式,對災區小朋友的急性心理應激反應進行正確的疏導治療,使孩子們敞開心扉,釋放壓力,激勵他們化悲痛為自強,把自強轉化為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實際行動。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婦幼保健醫學專業的學生胡倩覺得,雖然這些孩子非常調皮,但能給他們帶來歡樂,自己很高興,也很滿足。“我自己也來自地震災區,社會給災區提供了那么多幫助,我們作為本地人,更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正跟小朋友一起在條幅上繪畫的胡倩說。
火熱的夏天還在繼續,大學生“三下鄉”志愿服務的熱情不減。一批又一批默默無聞的青年學子在這片曾經飽受傷害的土地上,揮灑著青春與汗水。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無限的愛心服務災區,回饋社會,為建設災后更加美好的新家園貢獻青春力量。
(記者 殷泓)
四川大學社會實踐服務隊組織的“情暖災區、愛心夏令營”活動為綿陽永興北川板房區的孩子們帶來歡聲笑語,圖為大學生胡倩正在與孩子們一起認真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