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3 06:34 來源:文匯報 作者:樊麗萍 朱燕亮
被稱為新新人類的“90后”,其群體身份標簽總不乏一些富有爭議的元素:“相比于‘80后’,‘90后’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種人”;“‘90后’是反傳統、反主流的一代人”…… 然而,最新出爐的“‘90后’上海青少年發展狀況觀察”調研報告卻表明:與包括“80后”在內的前幾代青少年相比,上海的“90后”屬于更健康、更正常成長的新一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90后”成長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大環境,都對其發展極為有利。 快樂的“90后” 數據點睛:46.8%的青少年“非常快樂”,感覺“比較快樂”的超過三分之一,而感覺“不太快樂”和“很不快樂”的分別僅占5.9%和2.1%。 現象透析:此次調研報告顯示,“90后” 的幸福感和快樂感普遍較強。在身體健康、學校生活、自我認識、價值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上海“90后”都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超出了成人社會的想象。 此項調研課題組負責人、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主任楊雄分析說,“90后”擁有積極的心理感受,主要是因為這一代人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來自消費主義、互聯網的刺激無處不在。“90后”的家庭結構中,父母教育方式已變得更為合理。 主流的“90后” 數據點睛:89.1%的“90后”表示“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覺得“說不清”、“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分別為7.8%、1.9%和1.3%。 現象透析:很長一段時間來,由于少數“90后”在網絡和媒體上出現了一些爭議性事件。然而此次調查卻顯示,上海“90后”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非主流”或“反主流”。相反,“90后”的大部分具有國家意識。 例如,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捐助災區、義務勞動、學雷鋒等方面,表示“經常主動參加”、“看到或碰到才會參加”、“視情況而定”和“不參加,覺得沒意思”的學生,分別為28.2%、50.1%、18.6%和3.1%。楊雄解釋說,這表明大部分“90后”并不排斥奉獻行為,只是參與公益活動的主動性還不夠。 自信的“90后” 數據點睛:47.6%的學生相信自己在惡劣的外界條件下仍然能夠專心學習。對“我很聰明,只要努力就能成為優秀的學生”這一描述,表示“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只占4.5%和1.6%。 現象透析:大多數“90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有較充分的自信。楊雄分析說,以上這組數據表明,“90后”的天資感和努力感較高,有積極的自我預期和學習信念,抗干擾能力也較強。 本市正在推進的中小學生課業減負工作,讓“90后”成為直接受益者。此次被調查的學生中,62.3%表示學習壓力一般或不太大;27.2%覺得學習壓力較大;6.5%感受到非常大的學習壓力。 上海“90后”同樣表現出較高的自信,并對未來充滿期望。64.1%認為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只有10%對自己的外表表示不滿意。 有待提升的“90后” 數據點睛:有67.3%的學生不同程度地認同“我覺得有些同學很討厭”這一說法,有21.7%的學生經常感到很沮喪,有4%的學生承認自己在遇到重大挫折時經常想到放棄生命。 現象透析:“90后”群體明顯有不夠成熟之處。例如對他人缺乏理解、缺乏現實交往和溝通技能。有近一半學生表示“和不熟悉的同學交往時,我感覺不自然”。部分“90后”在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時,過于強調實惠實用,由此產生道德界限模糊不清的現象。在對待考試作弊的問題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只要能考得好成績就可以”或“無所謂”。 楊雄說,相較于前幾代青少年,上海“90后”的發展顯然與他們所處的大環境有直接關聯。他們從一出生就身處政治穩定、經濟優越、文化開放的社會環境之中,整體素質自然得到提高。他認眼下必須重視和加強對“90后”青少年良好情感、綜合素質的培養,切實減輕青少年的心理負擔,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