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6 14:11:59 來源: 時代商報
摩爾莊園“點穴”兒童網游
今年剛滿四歲的明明,最近從幼兒園放學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姥姥手中奪過鼠標,然后全神貫注地玩給洋娃娃打扮的FLASH游戲。而像明明這樣18歲以下的未成年網民在中國就不下2000萬。
近期,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東方時空》兩次對國內知名的兒童網絡游戲《摩爾莊園》進行了“點名”,不僅讓作為中國最早開辟兒童虛擬社交網游的《摩爾莊園》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而且還引發了部分對此不滿的“95后”小玩家上網“爆吧”。
在對兒童網絡游戲收費導致孩子不斷向家長伸手要錢、長時間上網成癮影響學業和健康等問題的質疑聲中,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兒童虛擬社區正在不斷擴大。這其中既潛藏著巨大商機,同時又伴生了種種社會問題。
摩爾莊園青少用戶逾千萬
目前,兒童虛擬社區的強大吸金能力正是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的根本原因。來自Packaged Facts 市場調查公司2005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僅美國就有2900萬8-14歲的兒童,其每年的自身消費能力就達400億美元。
其實,號稱“中國最大的兒童網上樂園”的《摩爾莊園》其創意COPY自2005年由3位加拿大父親創建的兒童虛擬社區——企鵝俱樂部(Club Penguin)。Club Penguin僅用了兩年時間,就發展出70萬付費用戶和超過1200萬的活躍用戶,流量一度超過當時最火的《第二人生》與《魔獸世界》兩大虛擬社區之和。2007年8月迪斯尼以7億美元的天價對其進行了收購。
在世界媒體巨頭將在線游戲和網絡視頻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之際,國內IT界也緊隨其后。
包括《摩爾莊園》、《盒子世界》、《奧比島》等在內不下10家的國內兒童社交網(SNS)已經在這片“藍海”展開角逐。
據統計,2008年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人。2007年CNNIC發布的第19次互聯網統計報告則顯示,中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網民已經達到2300多萬。由于當時眾多市場研究分析認為該年齡層的網民并非主流且消費能力欠缺,因此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白。而這個空白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得到了國內游戲運營商的快速填補。
以淘米網為例,其定位在國內7-12歲年齡段兒童建立的綜合娛樂性虛擬互動社區——《摩爾莊園》的推廣不到一年,其用戶就以月均新增100萬用戶的速度瘋狂增長,到今年年初其注冊用戶已經突破了1000萬。
由于其在同類網站中占據的領頭羊地位,今年7月份,百度風云榜授予《摩爾莊園》2008-2009年度最佳網頁游戲的稱號。《摩爾莊園》的CEO汪海兵聲稱,雖然《摩爾莊園》日益火爆,但尚未實現盈利。
可這并不是問題的重點,今年8月份來自TechWeb的消息稱,其從網游點卡銷售渠道商廣州新泛聯市場部了解到,《摩爾莊園》點卡月銷售收入已經接近千萬元,這其中包括該款游戲實卡和虛卡的全部銷售收入。
昨日,記者在推出該款游戲的淘米網充值中心發現,《摩爾莊園》中需要進行人民幣充值的“米米卡”售賣點已經在全國多數省市中都有分布。以遼寧省為例,包括便利店、超市、書報亭、食雜店等在內的售賣點就有473家,而且相當一部分分布在中小學校的附近。
國產兒童虛擬社區的大漏洞
雖然,國內兒童虛擬社區推出僅短短一年時間,但就在其迅猛發展時遇到了來自以主流媒體為首的諸多質疑。而爭議的焦點則集中在游戲收費與網癮的危害上。
正如《環球企業家》評價所說,任何一個虛擬兒童社區網站本身都有著先天的不足。所有這些網站的本質都是為金錢所驅動,每一個舉動都是在引誘孩子向父母要更多的錢、買更多的東西。這也是家長反對孩子玩網絡游戲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關于青少年沉迷網絡和網癮的報道一直都在出現,可是關于未成年人的上網規則大都停留在概念的層面,不具有實際的操作性與約束力。
相比之下,國外的經驗可供借鑒,包括上網時間限制、禁言設置等在內的游戲規則都十分具體、明確。在美國,兒童的上網規則包括有沒有家長的允許,孩子不會告訴別人自己的地址、電話號碼、家長的工作地址和聯系電話等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與父母一起討論上網的事情,共同決定上網的時間等。
10月14日,記者通過網上注冊的方式進入國際上著名的兒童虛擬社交網站——企鵝俱樂部(Club Penguin)的英文官網。在注冊的過程中,該網站要求孩子提供自己父母或監護人的電子郵箱等信息,然后把孩子的注冊號碼及密碼等關鍵信息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給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再由父母或監護人來決定是否同意自己的孩子注冊游戲。只有進行同意確認后,孩子的注冊才能成功。該網站還通過給父母或監護人提供相應的帳號和密碼,讓家長可以隨時掌握孩子的上網時間、次數等關鍵信息。
同樣,記者也注冊進入了《摩爾莊園》的虛擬社區,雖然在其官網上也有關于父母必讀、上網時間限制、網上綠色宣言等內容,但是在注冊過程中并沒有設置家長授權的程序,孩子不需要征得家長的同意就可以自行注冊成功。與國外兒童虛擬社區只能選擇預先設置的說話內容不同的是,《摩爾莊園》可以自行輸入對話內容。
對于該款游戲中對上網時間限制的方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摩爾莊園》的“摩爾派對”一欄中顯示的小玩家們的派對時間從晚上18:59到23:38的都有,而10月14日是星期三并非周末。“本來孩子的學習時間就不夠,晚上18:00到21:00都應該是學習的時間段,22:00以后就應該上床休息了。”沈陽某小學六年級班主任王老師表示,網游經營者應該把時間限制落到實處,而不僅僅將其作為供人閱讀的文字。
網游不“綠”,孰之過?
在對兒童網游不絕于耳的爭議聲中,有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互聯網已經或多或多地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交流、娛樂發生著聯系,兒童并不可能游離于互聯網之外。《環球企業家》認為,如果虛擬世界對成人而言是從平庸無奇的現實生活中逃離,那么虛擬兒童社區則滿足了兒童逃離父母掌控和限制的欲望。同時,我們也不該對兒童社區網站過多苛責,畢竟它們還是商業的不是福利的,是市場的不是公益的。“網游本身沒有對錯,適度是關鍵。”網友蘭蘭覺得正確引導對未成年人很重要。她表示,家長平時忙于工作缺少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與相處的機會是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原因之一。“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與他們一起聊天、運動等也能減少孩子呆在網上的時間。”“絕對禁止未成年人上網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應該通過包括家長、網游商家、行政主管部門等在內的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在不影響未成年人學業和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為其打造一個安全、綠色、純凈、美好的互聯網樂園。”東北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郭德仁表示。
他指出,兒童虛擬社交網游的開發商、運營商應該在商業利益與社會公益上進行權衡,不能唯利是圖。在獲得合法利潤的同時也應該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加強兒童上網規則的可操作性,減少漏洞。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應從法律、制度的層面上實現對互聯網的有效監管,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為了包括兒童虛擬社區在內的網游業的健康發展,加強行業自律才能走得更長遠。”進行游戲開發和代理的沈陽好樂游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云翔認為,兒童網游的出現是因為有市場需求,其中出現的問題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難免的,都有一個從不規范到逐漸規范的過程。
有報道稱,2008年美國最大的成人社交網站Myspace和Facebook先后與聯邦檢察官簽署協議,保證為兒童提供獨立于成人世界的獨立通道。這實際上為獨立兒童虛擬社區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隨著今后對網游認識的進一步加深,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強,網民上網素質的提高,相信社會公眾對兒童網游的認識會更加理性,未成年人上網的環境會更加清潔、安全。”鄭云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