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6 04:28:03 大洋網—廣州日報
印度洋地震海嘯發生后,中國國際衛生醫療救援隊隊員正在穩定一位前來就醫的斯里蘭卡兒童的情緒。 新華社記者 王小川 攝
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11月5日,新華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攜手,會同500多家國內外各類媒體,為“國際兒童日”聯合開展的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作為此活動在華南地區合作的唯一平面媒體,本報將與其他參與媒體共同聚焦兒童,讓“地球村”的公民們了解兒童生存與發展狀況最新跨國調查結果,從百名兒童拍攝的照片中體會孩子眼中的世界,在“國際兒童之星”的故事中感知未來世界的希望……
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將成為“世界媒體兒童日”,24小時環球直播報道將把活動推至高潮。
在“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的此時此刻,我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印度文學巨匠泰戈爾雋永的詩句:
“我的孩子,
讓他們望著你的臉,
因此能夠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
讓他們愛你,
因此他們能夠相愛。”
這詩句,寫給孩子也寫給成人,寫給付出愛的人也寫給得到愛的人,寫給所有為了億萬張孩子的笑臉而甘于奉獻的人。
在21世紀第九個年頭深秋的這一天,在《兒童權利宣言》誕生的第50個周年紀念日,在《兒童權利公約》問世的第20個周年紀念日,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媒體同時聚焦“國際兒童日”。理由可以濃縮成平平淡淡的兩個字:值得。
因為需要,所以值得。
這種需要是雙向的。兒童需要媒體關注,因為新聞報道能夠推動改變他們成長于其中的世界,進而改變他們個人和同伴的命運。媒體需要關注兒童,因為新聞媒體的使命絕非單純地記錄歷史,而是影響人類現在的生活,塑造未來世界的前景。未來在哪里?正在于今天的兒童。少年進步則世界進步,少年幸福則世界幸福。
曾記否,昏暗廠房里、噬人巨獸般的機器前、瘦弱的小孩挑著棉紗……這是上世紀初葉的美國,全美約有170萬名6歲或6歲以上兒童在工廠做苦力。
新聞記者的良知與見證,直接促成美國通過法案,禁止雇用14歲以下童工。
曾記否,恬靜的鄉村,燃燒彈從天而降,9歲小女孩被嚴重燒傷,赤裸著身體一路哭喊,一路奔跑……這是上世紀中葉的越南,戰火經年,滿目瘡痍。
新聞記者的良知與見證,推動世界性的反戰浪潮,使越戰提前畫上句號。
曾記否,龜裂的土地上,一只禿鷹張著翅膀,盯著幾步開外、餓得奄奄一息的小女孩,虎視眈眈地等待她的死亡……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非洲,34個國家遭遇大旱,24個國家發生大饑荒。
新聞記者的良知與見證,灼痛了整個世界的良知,億萬只援助之手伸向非洲大陸。從這次大饑荒開始,援助非洲、解決非洲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首要議程之一。
……
新聞本身或許只有一天的生命力,但它的影響絕不止于此。
時光之輪,日夜流轉,當今世界依然不是一個下著“糖果雨”的世界。在世界許多地方,兒童的生活中仍然籠罩著戰爭、暴力、貧困、侵害、恐懼、歧視、剝削、壓制的陰影;在各種天災人禍面前,兒童最是天真無辜,又最是弱小無助。
關注人類社會,必須要關注兒童。兒童的安全、生存和發展是人類進步的先決條件。更廣泛地喚起國際社會對兒童生存環境的關注,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這便是新華社與世界知名機構和媒體合作開展“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全球直播報道的宗旨所在,意義所在,價值所在。
兒童需要媒體的更多關注,這是媒體理應承擔的公益使命和社會責任。(新華社)
國際兒童日
據新華社電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這是一個由聯合國發起成立的紀念日,其目的是為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但是,目前世界兒童的生存環境依然嚴峻。
貧民窟的孩子
據新華社電 努爾是一名生活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北區貧民窟內的9歲女孩,大眼睛、黝黑的皮膚、泛黃的頭發,笑起來很招人喜歡。4年前她跟隨父母從中爪哇島的勿里碧來到雅加達謀生,成為外來“民工子女”。
貧民窟給人的感覺是貧窮、骯臟、疫病傳播、偷盜盛行……然而,生活在這里的弱勢群體——兒童依然熱愛生活,內心對未來和前程充滿渴望。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從4年前來到雅加達后,努爾就承擔了洗衣服、擦地板、照看小弟弟等家務,還經常到周圍的垃圾堆撿拾垃圾變賣。
努爾目前在貧民窟附近的一所穆斯林學校讀3年級。“長大了我想當一名數學老師。” 努爾說起自己的理想時有些靦腆。
努爾的父母在雅加達開了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商店,目前只能維持家庭的基本開銷。一家4口住在貧民窟一間9平方米的棚屋內。
母親很愛努爾,她說,女兒聰明、活潑、樂于助人、在班里的學習成績一直都是第一名。
“我尊重孩子的理想,也希望她能夠上學。目前孩子上學的費用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一直念下去,就很難說了……” 努爾的母親對孩子的未來有些憂慮和無奈。
父母告訴我我從哪里來
童言稚語
據新華社電 當被孩子問起“我是從哪里來的?”時,世界各地的大人們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媽媽說我是從垃圾堆里來的。”——中國山東8歲女孩李梓若
“我是送子大鳥帶來的。”——巴西巴西利亞女孩布魯娜
“我是進化來的。”——加拿大多倫多男孩馬休·汪
“精子鉆進卵子里。”——日本大阪10歲女孩小倉日向
“爸爸媽媽說,因為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我就是他們的愛,所以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意大利維泰博市8歲女孩馬爾蒂娜
點評:
送子鳥、垃圾堆,大人們選擇用這些話搪塞過去,可孩子對生命起源和身體的好奇并不因此減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既是一種褒揚,更是一種責任。生理知識的第一課應該由父母來上。21世紀的今天,父母不應再談性色變,應該選擇合適時機、以孩子理解的語言,為他們揭開“性”的神秘面紗。
來源:2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