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努力解決兒童失學問題
2009年11月12日 09:04:5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任沁沁 雷娟麗)18年前,安徽女孩兒蘇明娟明亮純樸、專注求知的眼神,被攝影記者定格。這雙熱烈而又略帶憂郁的眼神,透射著貧困地區的教育困境和失學兒童的渴望。
如今,26歲的蘇明娟,從安徽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后,已經從事銀行工作近一年。蘇明娟是幸運的,她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讓世人把更多目光投向那些渴望求知的孩子們身上。
成立于1989年的“希望工程”,被譽為“最美的工程”,為難以計數的農村貧困學生重新點亮了人生的希望。
據最新統計,希望工程成立迄今,累計募集捐款超過56.7億元人民幣,資助346萬余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建設希望小學1.5萬余所,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1.4萬多個,培訓鄉村小學教師5.6萬余名。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說,作為希望工程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公益理念是“助農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要動員社會,協助政府,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持續的、多方面的救助和支持。
而希望工程,僅僅是中國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一個縮影。無論是政府,還是組織、個人,都在各個時期,以不同的方式,詮釋著共同的心愿。
“在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前任教育部部長周濟說,多數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一般要用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僅用了10多年。
2008年,中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5%,初中毛入學率98.5%,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3.58%。不僅如此,2008年9月1日,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1.6億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這意味著中國全面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
盡管如此,依然還有一群孩子,因各種原因而未能走進學堂。這些孩子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把他們留在農村家里。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80%以上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