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現代教育報
本報訊 (記者 陳翠)11月17日,“騰訊公益新公民創新獎”54個入圍案例在京公布,并正式進入專家評審及網絡投票階段。該獎項旨在宣傳和推廣那些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境的改善做出重要貢獻的地方政府、公益機構、媒體、學校及個人,獲獎案例將在12月19日公布。
據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介紹,2008年全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后,流動兒童進入公立學校仍困難重重。有個地方要求申請入學的外地戶籍的兒童提交15份證明,包括購房證明、就業滿5年證明等等。如此繁雜的條件限制,迫使農民工子女留守家鄉。“我贊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唯一辦法是讓他們和父母一起生活,但進城讀書和融入城市兩大難題成為攔路虎。”
為什么公立學校的大門難以向流動兒童敞開?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和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他呼吁研究流動狀態下公共產品的提供機制,并建立各級、各地政府的經費分擔系統。
近兩年,南都基金會在寧夏銀川和浙江溫州等地嘗試建立公益性的新公民學校,由政府、社會捐贈和家庭共同出資,創新了公有民辦的非營利學校運作模式。“溫州市龍灣區公有民辦非營利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還入選了新公民政府創新獎。
談起打工子弟學校的現狀,徐永光提到北京有30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中,其中近200所沒有辦學合格證。非法辦學的學校多數處于低投資、低收費、低教育學質量的狀態。而且,許多農民工子弟學校正面臨拆遷。
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的生存狀況也引起關注。“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教師每周上三十節課左右,月薪卻只有七百至一千元,并且只在開學的十個月才有。所以,學生放假時他們甚至打零工維持生活……”新公民之友執行總干事劉文華表示關注農民工子女教育不能繼續“見子路不見孔子”。
據悉,“騰訊公益新公民創新獎”分設新公民政府創新獎、公益創新獎、視覺獎、園丁獎、影響力獎六個獎項以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