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07:33 來源:四川日報
―――我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綜述 這是一項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工程這是一項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工程這是一項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這是一項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本報記者王小玲“5・12”汶川特大地震中,9歲的林浩把一名昏倒的同學背到安全地帶后又一次返回廢墟;14歲的馬健僅憑一雙手將同學從廢墟里刨了出來……他們未滿18歲,卻用堅強和樂觀與死亡較量,用責任和擔當與災難搏斗,以自己的行動展現出新一代的優良品質和精神風貌。 四川有未成年人2300萬,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如何,關乎四川的未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頒發5年來,我省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一系列實踐活動廣泛開展,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不斷優化,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升。 投入大幅增長,新招迭出 “在家做好孩子,在學校做好學生,在社會做好公民”―――這學期一開學,成都市茶店子小學三年級三班的李傲便定下了爭當“新三好”的目標。成都自2005年起在全市中小學推廣“新三好”評創體系,把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結合起來,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都成為評選“新三好”的有效指標。 類似于“新三好”這樣的新辦法,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瀘州市成立全省首家占編少年法庭,設立“留守兒童”專項基金;德陽市首創“警校共育”模式,通過公安、教育互動,學校、社會聯動形成防控合力,其經驗在全國公安系統推廣;成都市的“小學生行為規范七字歌”獲得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案例一等獎…… 改革和創新離不開機制的保障。5年來,省財政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投入大幅度增長,全省19個市州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專門工作機構。一套比較健全的組織協調機制、目標責任機制、督查考核機制、調研決策機制建立起來。我省明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和目標任務分工制度,并由省文明委與21個市州負責人、47個省級責任部門的“一把手”簽訂目標責任書。從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還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對市州黨委、政府的年度目標考核。 一手抓凈化,一手抓建設 系安全帶、掛檔、踩油門……12月20日,星期天,瀘州市納溪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模擬汽車駕駛室里,河東小學四年級的土家族學生田麗熙在老師指導下開起了“汽車”。“中心的天文室、器樂室等10個活動室,全部免費向青少年開放。”該中心主任薛恩鳳介紹說。 5年來,我省各類校外活動場所建設步伐加快,到2008年底已有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190個,全省90%以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設施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為未成年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也日益豐富,5年來共計出版適合未成年人閱讀的圖書、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物3600余種,12種青少年報刊的年總發行量達2463萬冊(份),以“馬小跳”為代表的兩部動漫片在央視播出,一批動漫衍生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孩子的事情大于天!我省堅持把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一手抓凈化,一手抓建設,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明顯改善。5年來,全省21個市州建立網吧監管平臺,查處取締黑網吧4500余家,網吧接納未成年人和非法網吧泛濫的狀況得到遏制。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關閉淫穢色情網站近300家,刪除各類有害信息4600余條。大力凈化熒屏聲頻,開展綠色頻率頻道創建活動,堅決清理網絡游戲類節目,限制含暴力、恐怖內容的影視節目播出。校園周邊環境日益優化,全省城市和有派出所的農村中小學,“警校共育”覆蓋面達100%。 知行統一,播撒“德”的種子 林浩、王佳明、張春玲、馬小鳳……我省41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災優秀少年”的感人事跡生動說明:只有從小在孩子心中播下“德”的種子,才能讓孩子綻放“美”的人生。我省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的理念,深入開展未成年人“道德提升工程”,全省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知易行難,行重于言。崇高理想、良好道德,既靠教育灌輸,又靠實踐養成。我省把“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跡,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生動教材,在全省深入開展學習活動,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弘揚英雄少年優秀品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在社會奉獻愛心―――“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里,孩子們知榮辱、學禮儀、講道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不斷增強。 我省全面啟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試點并成立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通過設立專家咨詢欄目和心理咨詢平臺,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咨詢服務。制定《四川省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把社會、家長對教師的評價納入對教師工作業績的考核內容。 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活動為載體,以評價為向導的德育體系已基本形成。 凝聚合力,讓孩子處處得關愛 未成年人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特殊群體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是一篇需要全社會共同書寫的文章。5年來,我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不斷健全,凝聚起未成年人時時受教育、處處得關愛的工作合力。 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得到解決。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省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校學生達33.4萬,四川省留守學生愛心基金累計募集資助金1.127億元,全省建“留守兒童”之家1700多所,17個市州的200個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項目中,有95個已竣工。 我省設立“政府助學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實施“春蕾計劃”,延伸開展“結對助學”、“關愛女孩行動”等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幫助關心單親家庭、困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僅“春蕾計劃”結對助學活動就達10萬人次,發放助學款3000多萬元。 加強特殊教育,在校殘疾學生達到3.7萬人。“明天計劃”為4566名具有手術適應癥的殘疾孤兒實施了康復手術。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重生行動”對78萬余戶城市貧困家庭和140余萬農村貧困家庭進行了調查統計,已完成患唇腭裂兒童康復手術540例。26個流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也在我省建立起來,流浪未成年人幫扶體系不斷完善。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