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為全國的農民工子女學生題寫:同在藍天下 共同成長進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祖國日新月異,人民安居樂業,但社會發展永遠存在著非平衡。促進社會和諧,快步走向高度文明,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是當今中國公民的共同責任。
農民工,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形成的新型產業建設軍種,為了國家工業經濟發展建設,他們背井鄉,從遙遠的農村來到城市,在艱難的生存中謀求發展,包括他們的后代。
“農民工子女學校”有它存在的理由。進入地城市政府在“留辦”與“取締”,選擇中,選擇了前者,這種選擇當然順應了人類和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隨遷子女,在無奈情況下(老家無人看管、老家無經濟來源、丟在老家無法放心)只能跟隨其父母進城生活,在城市的邊緣臨時屈讀。
農民工子女學校,在我國將還有相當長的改進發展歷史期,這些學校無論從硬件(校舍、教學場地、教學器材、師資力量等)和軟件(教學規劃、辦學綜合管理、學習環境、人權待遇等)都是無法與所在地城市公立學校攀比的,因此,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辦好民辦的農民工子女學校?
由于我國戶籍制度的弊端原因。生活在同一城市,在同一條教育法律法規下,農民工隨遷子女不能享受國法下的“義務教育”,他們也無法續讀高中(回老家無學籍,在進入地就讀,不許),何談上大學?
如何辦好農民工子弟學校,實現與“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待遇,需要全體上下的努力,這個并非朝夕就能解決的問題,確實傷透了腦筋。
真正實現全民普及義務教育,難道真的無法實現?林嘉騋在沉思中!
農民工第二代不能成為國家之憂!
天下興亡我有責,且重于泰山,在中國農民進城務工網 理事長 舒夫 先生引薦下,林嘉騋委員走進了世紀打工學校,選擇了這幫孩子們。
他,林嘉騋,對孩子們是一位慈祥長者,對辦學者也算是一位探索引路者,對“農民工”是一位志愿者,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是位永遠的思考者。
作為全國三屆政協“老”委員,多年來,林嘉騋始終關心國家各方發展,不停地調查、不停地思考、永遠在寫《建議》(至今已達300篇)。
查詢網上,《建議》鮮紅一大片。媒體:“建議大王”,這個封號不過份。
北京市豐臺區世紀農民工子弟學校,2009年的特殊“六一節”,在近2000人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
個人檔案
林嘉騋:全國政協第九、十、十一屆委員、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政府南南合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國家海關總署緝私局特約稽查員、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節能協會節電與綠色電能委員會名譽主任。
本網意見箱:chuangyepind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