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保健的角度看,春季到來兒童宜五防:
春季宜防“三疹”
第一,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發熱性傳染病。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初春為主要發病季節,患者多為小兒。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麻疹主要癥狀有:發熱,常在39℃~40℃以上,還有流鼻涕、打噴嚏、眼結膜充血,此期約3~4天,稱為麻疹前驅期。這時,約90%的病兒口腔內可見有麻疹黏膜斑,據此可明確診斷。在一般情況下,發熱第4天見疹,出疹的順序是耳后、發際、頸部、前額,然后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四肢。隨著體溫的逐漸恢復,皮疹也依出疹順序而消退,出現麥粒狀的脫屑,并留下棕色的沉著。
研究兒童病學的專家們指出,麻疹患兒如果治療護理不當,也容易出現并發癥,較常見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腦炎等。因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預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與麻疹病人密切接觸者應觀察14日。在麻疹流行期間,對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的兩天內,應立即接種麻疹病毒活疫苗,以達到防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第二,風疹。春季是風疹的高發季節。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較輕的急性傳染病。其主要癥狀是低熱、輕度上呼吸道發炎、出疹和耳后與枕部淋巴結腫大。
風疹病人是唯一傳染源。患兒體溫一般比麻疹低,為低熱或中度發熱,有流鼻涕、流淚等現象。常在發熱后的24小時內出疹,疹子在面部和頸部,可在一日內遍及全身,第三天可以融合成片,極似麻疹。但是,其疹子比麻疹小,呈淺紅色,疹子從第四天起依次消退。退疹以后,無棕色的色素沉著斑。
風疹對孕婦有很大的危害。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如果感染風疹病毒,容易發生胎兒畸形、死胎、流產等,最好終止妊娠。
風疹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一般以對癥治療為主。并要加強護理,讓孩子臥床休息,給孩子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風疹病兒在出疹5天后,就沒有傳染性了。
第三,病毒疹。病毒疹主要在春季以飛沫經呼吸道傳播。病毒疹一般為柯薩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致。近年來,春季患者日見增多,感染者多為1~12歲的兒童。它的主要特點是疹子出現無順序,以胸、腹部疹較多,其他部位少見,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跡。感染病毒疹時,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結腫大。病毒疹傳染性較強,感染了病毒疹,需立即住院隔離治療。患兒家里及學校教室都要進行空氣消毒,且要常開門窗換氣,使空氣新鮮,陽光充足,以利防病保健。
春季兒童宜防花粉過敏癥
春季,有的孩子在晴天外出游玩時,不是流鼻涕、打噴嚏,就是流眼淚、渾身癢,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花粉過敏癥”。因此,春季兒童宜防花粉過敏癥。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春季發生的“花粉過敏癥”表現主要有三:
第一種是表現在鼻子上。患兒鼻子特別癢,突然間連續不斷地打噴嚏,噴出大量鼻涕,鼻子堵塞。這是“花粉性鼻炎”。
第二種是表現在喉嚨里。患兒陣發性咳嗽,呼吸困難,有白色泡沫樣的黏痰,突然地哮喘,越來越重;過一會兒好了,跟正常人完全一樣。這是“花粉性哮喘”。
第三種是表現在眼睛上。孩子眼睛發癢,眼瞼腫起來,有水樣黏液膿性分泌物出現。這是“花粉性結膜炎”。
據有關專家的調查研究,在大自然當中,有數不清的花草樹木,但是,能引起特異體質過敏的花粉,卻是極少數,以風媒花為主。而且這種病的發病率還與綠化程度有關。
研究認為,春季氣候的變化,對花粉的影響明顯。春季樹木類花粉的形成與氣溫有關(氣溫高,光照強,花粉形成多);春暖花開時節,氣溫高、空氣干燥、風速大,花粉的擴散量就大。由此看來,花粉的傳播程度跟溫度、濕度和風速有很大關系。所以,在春季花粉擴散高峰期,特別是在風天或天氣晴好的日子,家長應盡量少帶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外出,到公園等地宜避開花朵茂盛的景點,賞花、拍照應盡快并選擇上風向。
什么天氣宜帶過敏兒童外出?霏霏細雨的時候最好,空氣中的花粉已經被雨水徹底帶走,過敏兒童的病情也會明顯好轉。
早春宜防兒童風濕熱
兒童風濕熱往往發生在每年的早春時節,它是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的罪魁禍首。因此,在每年的早春時節,兒童應特別注意預防風濕病。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風濕熱的發作與A族溶血性鏈球菌中的某些特型菌株有關。在早春時節,天氣冷濕,鏈球菌最為活躍,氣候變化大,經常在室外活動的兒童容易著涼,而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因而,初發的風濕熱以兒童居多。
風濕熱發作前1~3周可有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有發熱、咽痛、周身關節酸痛、乏力等表現,之后1~3周為臨床無癥狀的靜止期。靜止期過后,患兒再次出現發熱、咽痛、周身關節游走性疼痛。在風濕熱的過程中,兒童可有心率加快、心臟增大、心音改變,出現心臟雜音及心律失常等癥狀。風濕熱如反復發作,可形成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狹窄等,造成不可恢復的永久性損害。
預防兒童風濕熱的關鍵在于積極防止和控制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因此,在早春時節要搞好環境衛生,使居室空氣清新通暢,防止細菌生長;要加強體質鍛煉,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防濕,避免著涼;發生咽喉炎或扁桃體炎時,應立即治療。如能在24小時內開始治療,則可避免風濕熱發作。春季兒童宜防桃花癬
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不少孩子的面部周圍及雙手手背常會出現一片片紅斑,上面有細碎的糠狀鱗屑,有的奇癢難忍,夜間尤甚。因該病在桃花盛開的季節容易發生,所以,民間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桃花癬。這種“癬”多見于兒童。因此,春季兒童宜防桃花癬。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桃花癬不是由真菌感染所致。一般認為,它是一種接觸性皮炎,也稱過敏性皮炎,或叫顏面再生性皮炎。主要是由于空氣中的花粉、灰塵等物質飄落在皮膚上,經日光照射溶解后,被皮膚吸收而發生變態反應。另外,兒童植物神經功能不健全,經常便秘、消化不良、維生素缺乏、腸道寄生蟲感染等等,也常常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發病時不吃刺激性食物,如生蔥、辣椒、生蒜等,以防病情加重。一旦發病,可外用硅霜、苯海拉明霜,嚴重的可用皮康霜、醋酸祛炎松、尿素軟膏等。
預防小兒桃花癬的措施是:一方面孩子外出歸來要把落在臉上、頸部、手背的花粉、灰塵等過敏性物質清洗干凈,以減少致病的機會。注意在洗臉的過程中,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膚。另一方面兒童外出春游應盡量避免風吹日曬,要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證多種維生素的供給。
春季兒童宜防紅眼病
紅眼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眼病,春季容易流行,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其主要臨床特點是:雙眼先后發病,眼部明顯紅赤、眼淚多、刺癢交作,灼熱疼痛,怕光、流淚,發病突然,病勢迅猛,有自愈趨勢。
紅眼病易造成暴發流行。因此,加強預防是防治紅眼病的根本途徑。眼科專家提醒:氣候轉暖,兒童盡量不要聚集或少到公共場所。如果已感染上紅眼病,應立即進行適當隔離;患者洗面用具、眼部用品及眼藥水,應單獨一份或放在一處,要注意消毒隔離;不用臟手擦眼睛,勤剪指甲,飯前便后要洗手;室內要保持清潔,通風,光線宜暗,外出要戴有色眼鏡,以免因強光與煙灰刺激而加重病情;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鮮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眼淚多時,要用干凈手帕或紗布擦拭,不要擦傷眼角,更不可用手揉眼;如單眼患者,取患側臥位,以防患眼分泌物進入健康眼,不要交替擦眼;患眼局部要勤點眼藥水,睡前涂眼藥膏,紅腫消退后,還須每日3次再滴1周,以防復發。
春季宜防小兒感冒
感冒,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對小兒來講,是習以為常的事,似無大驚小怪的必要。但是,發生在春季不同于其他季節,因為它與此季節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春季宜防小兒感冒。
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發生在呼吸道的門戶——鼻與咽喉部。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打噴嚏、咽干、咽痛、音啞和咳嗽、咳痰等,還可因吸收病原體毒素,出現發熱、頭痛、流淚、周身不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這些表現與春季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的初期癥狀極其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樣,幾乎成了這些疾病的前奏曲。
鑒于呼吸道傳染病的初期癥狀與普通感冒難以鑒別,在春季高發季節,對小兒發生的感冒,切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要亂用感冒藥,要由醫生檢查,確診后再行治療.
春季兒童宜防腸道病毒群病
研究兒童病學的專家指出,預防腸道病毒群病,宜在春季。
腸道病毒群病是由柯薩奇病毒、呼吸道細胞病毒等感染所致,發病多為11~12歲的兒童。它的主要特征為:皮疹出現無順序,以胸、腹部出疹較多,其他部位少見,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跡。感染了病毒疹后,會使耳后、腋下、淋巴結腫大。手口足病患者,會在手、腳與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皰。口腔也會有潰瘍,引起牙齦發炎紅腫。
感染了病毒疹后,需立即住院隔離治療,加強護理,注意休息,給予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同時伴有發熱、咽痛等,可煎服諸如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貫眾、蟲蛻之類的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