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設教育基金助流動兒童受教育
2010-03-02

專家:設農民工子女教育基金助流動兒童受教育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0030206:18

 

  核心閱讀

 

  ■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建設貢獻了力量,他們的孩子也應同城里的孩子一樣,有一張穩定的課桌

 

  ■設立農民工子女教育專項基金,或許是落實農民工子女教育經費的重要渠道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據統計,2008年時為1.53億人。而據教育部2008年統計,全國在小學、初中就讀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已有884.7萬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加快,目前一些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義務教育學齡流動兒童的數量在1200萬以上。也就是說,現在每12個學齡兒童中就有1個是流動兒童。

 

  作為城市化過渡期的產物,打工子弟學校應運而生。關于它的存廢,一直討論不斷。人們關注的是如何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群體的受教育權,如何解決現實難題。

 

  “上不起”的公立學校

 

  北京打工子弟學校主要分布在四環至五環之間以及五環外的城鄉結合部,一般處在集市、工地等喧鬧場所。這些學校占地大的20多畝,小的僅1000多平方米,甚至三間堂屋隔成7間教室就是一個學校。盡管條件簡陋,但仍滿足了不少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所以,聽到拆遷,不少家長感覺茫然。

 

  劉貴林原是藍天實驗學校的一名教師,家也住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壩鄉東五環市場附近。年前得知學校要拆了,他和大多數老鄉一起,到京郊更遠的地方尋找自己可以重新落腳、兒子可以上學的地方。

 

  226,他帶兒子通過了星河小學的入學考試。學費雜費是不收了,但是置裝費、保險費、飯費等,每學期大約要交1000元。這筆對城里人并不算什么的錢,卻著實讓劉貴林們犯愁——這個“轉學”,意味著一下子要比原來的支出多出一倍。

 

  據了解,現在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有三種選擇:一是全家跟著孩子以前就讀的學校搬遷;二是就近尋找新學校入學;三是離開北京回老家上學。

 

  三種選擇中,最有利于孩子的是第二種,就近入學。但是,由于經費問題,也讓不少打工者沒有選擇。

 

  難“轉正”的打工子弟學校

 

  盡管如此,北京一些公立學校還是在盡力接受分流來的學生。

 

  10歲的小鵬飛,老家在吉林,隨父母來京已有3年多的時間。他現就讀位于北京東部城鄉結合部的北京97中,“學校不太大,但比起以往的打工子弟學校已經好太多了”。類似鵬飛這樣的孩子,僅97中就有450多名,他們分別來自河北、河南、安徽等25個省份。

 

  作為一所公辦學校,97中擁有初中三個年級,15個教室。借讀生已經占到95%。為了應對城市化進程,學校接納的打工子弟也逐年上升。校長張文秋介紹,2000年借讀生比例為40%200675%200990%。“只要條件允許,我們會盡最大努力。”

 

  與穩定舒適的公立學校相比,民辦的打工子弟學校里的孩子,大都面臨著頻繁的轉學問題。

 

  藍天實驗學校的馬瑞剛校長,從事教育行業20余年。他回憶說,開辦學校的第一年是在三環,2001年后隨學校搬到了四環,2003年搬到了五環。“農民工子弟學校沒有一個穩定的校區這是普遍的現象”,不僅學校頻繁流動,學生的情況同樣如此。涌入北京的農民工,工作隨時都可能變化,這也導致兒童學習環境隨時變換。

 

  在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的老師看來,頻繁轉學帶來的學習困難,令多數農民工子女的學習成績處于“弱勢”地位,這強化了他們在城市孩子群體中的自卑心理,造成和同學、老師溝通障礙。

 

  打工子弟學校滿足了不少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需求,但大部分依然是“黑戶”:由于注冊資金不足、硬件設施、師資狀況不達標等原因,未能獲得辦學許可證。所以,地位十分尷尬。

 

  “壓力大”的流入地管理者

 

  當前,我國農民工子女就學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即“兩為主政策”。

 

  “雖然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如北京、上海等這些地區相對優勢的教育資源,吸引了更多的流動兒童不斷涌入。長此以往,流入地政府管理的壓力可想而知,也將承受不起,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了他的擔憂。

 

  去年底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同時,亦強調要“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目前正在討論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強調要保障進城務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并提出要制定這些孩子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一些專家表示,現階段,打工子弟學校還是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政府不可能大幅增加投資和大量建設新校的情況下,扶植和改善打工人員自辦學校,采取優惠政策積極吸引、鼓勵社會力量建立主要接收流動兒童的民辦學校,是重要的政策選擇。

 

  他們建議,建立經費籌措保障機制,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列入流入地預算內教育經費,并按實際在校生人數向接受農民工子女的公辦學校核撥公用教育經費,維護學校的正常運轉。“這樣可以減輕流入地政府管理的壓力。”

 

  2009年,中央財政下撥獎勵資金20億元,給接受打工子弟的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專項公用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建設貢獻了力量,他們的孩子也應同城里的孩子一樣有一張穩定的課桌。”一位專家說。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