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周一公布的一份新報告,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近幾十年來的大規模經濟擴張并沒有轉變成為婦女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參與度的提升。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公布的《亞太人類發展報告》(Asia-Pacific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中說,亞太國家的婦女在就業、醫療、教育、政治表達、產權和合法權利上面臨歧視。
該報告提出,有必要增強公眾的干預,使婦女獲得經濟力量、政治話語權和合法權利以實現男女平等,即女性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機會和權利以及對社會、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參與。
推進男女平等是2000年峰會上各國領導人一致同意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八個目標中的一個。領導人們承諾將明顯改善婦女地位,其他目標還包括減貧和發展。
聯合國說,盡管發展中國家在提高女童入學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男女不平等仍根深蒂固,消除男女不平等是最艱巨的目標之一。全球國家議會中的女議員平均約占議會總席位的18%,在亞太地區這一比例為19.3%。全球只有約58%的適齡女性上班賺錢,而男性則平均有83%。聯合國的報告說,女性就業率較低,這可能使亞太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少增加數十億美元。據聯合國亞太經濟與社會委員會2007年的一項研究,就業市場上的男女不平等導致這一地區每年約損失890億美元。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還彰顯了亞洲“女性缺失”的現象。“女性缺失”指的是由于選擇性地打掉女性胎兒,女性因缺醫少藥以及家庭和社會的其他歧視性待遇而死亡,從而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衡。報告援引2002年的一項研究說,亞太地區增長最快的印度和中國共占了人數為一億的“缺失女性”中的約85%。
中國婦女的地位在近10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婦女在全國在業人口中的比例已達到45.4%,全國公務員中女性比例達到40%以上,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女生比例達到49.86%……有效的權利保障制度和受教育機會的增多,讓越來越多女性走出家門,更加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在各行各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但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婦女地位的提高也處于不平衡狀態;隨著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的解決,利益格局的調整,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男女兩性和不同層次女性群體間發展的差距,加之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影響,這種差距絕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的。因此,提高婦女社會地位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