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呼吁:讓“流動兒童”盡快融入城市
“據統計,我國有超過2億農民工,而隨遷的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也從2007年的766萬人,增加到如今的1126萬人。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這些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該如何解決?”全國政協常委、全總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振寰語氣中透出幾分焦急。
“隨父母來到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由于沒有本地戶口,需要繳納高昂的‘插班費’、‘贊助費’,孩子放在老家又帶來很多問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留守兒童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劉合炳使勁點著頭。在20多年前,離開鄉村到城市務工的他,也經歷過這些問題。
“一些農民工子女在離開原居住地時,沒有相應的教育經費隨之流轉,這也意味著其父母就業地沒有給他們預算出相應的教育經費,這也是為什么會存在‘借讀費’。”據徐振寰介紹,我國現行的經費管理體制和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長期以來,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義務教育體制,這使地方政府職責不明確,管理不到位,辦學經費不落實。
徐振寰認為,一些流入地義務教育資源不足也使農民工子女成為“夾心層”。“農民工子女數量多、增長快、流動大,對地方財政、市政建設和管理,以及學校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一些地方根本沒有將農民工子女教育納入發展規劃。”來自于建筑行業的劉合炳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雖然農民工為一個城市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其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民辦學校發展滯后,常常必須租賃土地辦學,加之校舍建設質量差、資金少、教師素質和待遇低,而這些負擔和問題最終又轉嫁到學生身上。
據了解,雖然目前一些地方探索實施了諸如扶持并提升以農民工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和定點學校辦學質量,讓農民工子女有條件地享受當地居民的同等待遇,但問題依然很多。有的地方對農民工子女與當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做了一些限制性規定,比如必須“在同一居住地連續居住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五年、有穩定職業、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等。
為破解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委員們各出奇招。
徐振寰呼吁各級政府,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性規定和體制性障礙。比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取消城鄉戶籍壁壘,破除城鄉分割,逐步取消各地對非戶籍生入學條件的限制,把常駐人口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教育的日常管理。“可以嘗試把做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作為考核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重要依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主席王曉龍則建議,建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對農民工子女較多的地區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劃撥相應的教育經費,減輕流入地過重的財政負擔。“可以通過使用‘教育券’,即由流入地政府根據接受學生的數量向流出地政府報銷適當教育經費,從而激發各地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的積極性。”
“關鍵還是要下大力氣杜絕亂收費現象。”徐振寰認為,各地應嚴格執行“一費制”標準,對農民工子女實行義務教育階段登記管理制度,建立檔案庫,加強與其家庭聯系,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學習、思想等方面的情況,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城市生活。(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