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聾兒遠離有聲世界
2010-03-15 15:00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作者:劉麗
內蒙古152.5萬各類殘疾人中聽力殘疾人為26.7萬人,占殘疾人總數的17.5%,其中0至4歲聽障兒童3.2萬人,7歲以下聾兒有4.5萬人,每年還可能增加500名新生聾兒。根據行業標準,教師與受訓聾兒的比例應為l:4至1:6,按照2015年要達到“全國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和內蒙古的現狀,教師應達到7000人左右。但目前內蒙古各類性質的聽力語言康復機構總數不超過20個,聽力語言康復教師不足百人,缺口非常大。昨天,記者在位于新城區康復街的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采訪時,該中心主任趙勇如借助媒體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關注內蒙古的聾兒康復事業,希望在社會各界的關注關愛下,讓更多的聾兒開口說話,回到有聲世界中來。
師資力量薄弱
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主任趙勇如介紹,造成聽力殘疾的原因主要包括先天遺傳、后天藥物、生病和外傷致聾四個原因。近年來,由于優生優育,先天遺傳的聾兒人數正逐年減少,后天因素致聾的比例卻越來越大。目前聽障兒童康復的唯一途徑是通過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蝸植入手術補償后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如果訓練得好、聽力補償得好,很多兒童能夠開口說話、進入有聲世界,和正常孩子一樣進入幼兒園、小學、中學讀書,能夠融入主流社會。如果錯過了最佳訓練時間,這些聾兒一生都將沒有語言。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成立于1991年,是自治區最大的聾兒語言康復機構,20年來訓練了500多個孩子,其中40%能開口說話,進入普通小學、幼兒園讀書。我國聾兒康復事業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但仍處于起步階段,是一個新的行業,還不被大多數人所了解和重視。
目前內蒙古民政、殘聯、教育和社會力量等各類性質的聽力語言康復機構總數不超過20個,規模不等,學生多則四五十人,少則十個八個。聽力語言康復教師總人數不足百人。根據行業標準,教師與受訓聾兒的比例應在l:4至1:6之間,按照2015年要達到“全國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和內蒙古的現狀,教師應達到6000至8000人左右。趙勇如主任介紹,自治區聾兒康復事業整體師資力量薄弱,接受過專業語訓的老師特別少,而學習語訓專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就是在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專業教師也不到10人。而很多私立語訓康復機構的創辦人幾乎都是家里有了聾兒,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經驗后以辦學作為謀生的手段。
絕大多數聾兒得不到及時語訓
“能夠進入我們中心接受語言康復訓練的孩子是幸運的,絕大多數的孩子得不到這樣的訓練機會。因為絕大多數的聾兒出生在農村牧區,貧困使他們錯過了開口說話的最佳時機。”趙勇如主任沉重地告訴記者,生活在農村牧區的聾兒,因為貧困,家長沒有能力為他們佩戴、更換助聽器,更沒有能力為他們購買價值20萬元的人工電子耳蝸。在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這個公辦的康復機構,聾兒吃住訓練一年的費用要5000多元,私立機構收費更高,這對廣大貧困地區家庭而言,是巨大的支出,很多家庭負擔不起。
不能錯過最佳語訓時機
趙勇如主任告訴記者,當家庭有了聾兒時,大多數家長會顯得束手無措,不知道該怎么辦。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機構可以讓孩子通過語言康復訓練開口說話。有的家長看見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不會說話,往往認為是孩子說話遲,這樣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改變了孩子一生的命運。能把孩子送到語訓中心學習的多是經濟收入好、意識強的家長,這些家長大多數都能密切配合老師,關愛自己的孩子,經常來看孩子。可也有一些家長把孩子送來就像甩包袱一樣,一個學期也不來看,也不給中心打電話。很多孩子佩戴的助聽器幾乎不管用,家長也不給更換,影響了孩子的訓練。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聾兒的康復工作。2008年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發(2008)7號)、200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內黨發(2009)6號),都明確提出了殘疾兒童康復是一項搶救性工程,必須放在首要位置。從今年開始,國家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工程,把聾兒人工耳蝸、助聽器驗配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三年為1500名重度聾兒實施人工耳蝸手術,為9000名聾兒配戴助聽器,并且提供相應的訓練經費。今年,自治區政府也啟動了“人工耳蝸/助聽器搶救性康復工程”,對30名有自治區常住戶口,年齡在7歲以下,精神、智力發育正常,家長康復意識強,配合堅持長期康復訓練,對術后康復效果有合理期望值的手術適應癥兒童實施手術。今后每年解決20名左右貧困重度聽障兒童的手術問題。同時,自治區政府還規定,把助聽器驗配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牧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
語訓老師:愛這份職業愛這些孩子
“我剛剛20歲的時候就參加工作了,因為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喜歡這些孩子,想為他們做些什么,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每當聽見孩子們開口說話,每當教出來的孩子回來看我,都是我最幸福、最欣慰的時候。”昨天,記者在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時,順著一個孩子的哭聲來到了二樓一間教室,推門進去,一個孩子正依偎在老師的懷里,老師一邊安慰她一邊給她吃山楂片。原來這個孩子是剛來的,爸爸媽媽剛走,還不習慣新環境。
這位老師叫冀彤,今年31歲,在這里工作十多年了。冀彤告訴記者,該中心的老師都有咽炎,因為每天教孩子們發音嗓子都沙啞了,就是一個簡單的“a”也要說上百遍。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照顧孩子們的吃喝拉撒和語訓,冀彤就是這些聾兒的媽媽。其實冀彤也是一位母親,她的孩子只有2歲,由姥姥和奶奶輪流照看,她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單位說得話太多了,她回家后很少說話,媽媽對她說:“你就不能多和自己的孩子說說話嗎?”冀彤說,她太累了,累得不想說話。“你幫我們呼吁呼吁吧!我們這里太缺老師了。很多老師生病了也硬扛著,實在扛不住了才請假。因為請了假沒人頂班。”冀彤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聾兒康復事業的隊伍中來。
家長:能讓孩子說話是最大的心愿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能早點開口說話,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清清楚楚、甜甜地叫我一聲‘爸爸’。因為這個孩子,我一個大男人不知道哭了多少次。”這是一位聾兒家長的心聲。這位家長告訴記者,他的孩子在2歲時因為發高燒打針藥物中毒導致耳聾,孩子是重度殘疾,幾乎聽不到一點聲音。為了給孩子看病,他帶著孩子去了很多醫院。醫生一致的結論就是沒法治療,只能戴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電子耳蝸。可20萬元的費用他就是傾家蕩產也付不起啊。現在聽說呼市有專門對聾兒進行語言康復訓練的,就把4歲的孩子送來了。他做夢也盼望著孩子能早點開口說話。
私立語訓學校:再苦再難也要走下去
因為家有聾兒,玉泉區小霞聾兒語訓學校校長任玉龍和妻子更能理解聾兒家長的心聲,更理解這些孩子的不幸。所以,在成功讓自己的孩子開口說話并走進學校后,他們辦起了這所語訓學校,來幫助更多像他們一樣不幸的家庭。很多旗縣區的聾兒家長慕名找到他們,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他們。這些孩子大多來自農村和貧困家庭,很多家長不能按月足額交來費用,很多家長把孩子送來后就很少露面。“家長把孩子送來就是對我的信任,總不能因為沒錢把孩子攆出去吧!”他們決定再苦再難也要把學校辦下去。為了維持這所學校,他們壓縮家庭支出,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用在這些聾兒身上。為了教這些聾兒說話,他們每天說話說得聲帶發不出聲。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這些孩子的健康和安全。20多個孩子吃住在他家,讓他們操碎了心,“可是,再難,也要走下去啊!”
愛這些特殊群體的孩子吧
自治區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主任趙勇如希望,自治區政府和各盟市政府能加強康復機構的建設力度,能利用和挖掘教學資源,盡快培養更多的聽力語言康復教師。國家能加大對貧困聾兒家庭的扶植力度,能營造一個全社會都關注、扶助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的氛圍。 (記者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