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城鄉統籌 續寫三農好勢頭
時間:2010年8月13日 來源:杭州網
糧食實現連續6年增產的歷史性突破!高效農業比重突破30%!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省定小康指標!
15日,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給全省人民送來了好消息。在過去的一年中,我省“三農”工作在迎接挑戰中取得新發展,在克服困難中取得新成效,在深化改革中取得新突破,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增287萬畝高效地,“土疙瘩”產出多起來
新年伊始,記者到蘇北跑了一趟,沿途的各種設施大棚成了農村冬日一景。棚外,天寒地凍,草木枯黃;棚內,溫暖如春,瓜菜吐翠。
省農委的同志說,去年像這樣的設施大棚全省增加了121萬畝,總量達到565萬畝,占到耕地的8%。而一畝設施大棚,如果經營得好,能達到萬元左右的收益。
遍地開花的大棚拉動著我省高效農業迅速擴張。全省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87萬畝,累計已達2400萬畝。這意味著我省1/3左右的耕地都加入了高效的行列。
專家們認為,我省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土地產出率較高,要大量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是不現實的,關鍵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著力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最新統計表明,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我省達到了穩糧增效的設想。去年我省糧食總產達到646億斤,比上年增加11億斤以上,實現連續6年增產,單產創歷史新高。全省農民通過售糧比上一年增收30億元。
人均純收入8000元,“泥腿子”腰包鼓起來
農民們去年笑得很開心,因為他們最關心的錢包鼓起來了。權威部門的統計說,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大關,預計實際增幅超過9%。
我省提高了糧食收購價,再加上糧食增產,種糧比以前有“賺頭”了。但是,光靠種糧增收有限,還得找其他的致富路。
外出打工是我省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省勞動保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又有31萬人加入到打工的隊伍中,使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達到1728萬人,轉移比重為65%。與往年不同的是,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就地打工的明顯增多,到上年末,我省就地轉移人數首次超過了異地輸出人數。
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各地政府可沒少費心。去年,全省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招聘會4168場次,365萬人次求職應聘,達成就業意向110萬人次。
特別可喜的是,在48.9萬返鄉農民中出了一批“農民老板”。去年,全省返鄉創業的農民多達3萬余人,創辦各類企業1萬多家,投資金額超過了136億元,帶動“老鄉”就業15萬人。
萬家合作社新掛牌,“社員們”聯手富起來
如何讓千家萬戶的小家經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雨后春筍般成長的農村合作組織起到了橋梁作用。
去年,我省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900家,累計達23500家,居全國第二位;實際成員103萬戶,累計393萬戶,居全國第一位。在這一年中,我省還出現了多家合作聯社,甚至還成立了第一家全省性的合作聯社,試圖在市場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通過合作社,入社的農民們了解了最新市場行情,避免了種植養殖的盲目性;通過合作社,農民們可以確定合理的農副產品價格,不再任由收購企業隨意壓價。高淳縣固城食用菌專業合作聯社法人代表趙啟福的話很有代表性:“現在我們是8家合作社聯合,跟龍頭企業平等地談價格,不再勢單力薄了!”
我省“三大合作”組織蓬勃發展,數量已超過2.7萬個,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戶比重達36%,這必將進一步推動我省農村的體制機制創新。這些農村合作組織正從小范圍合作向區域性、行業間聯合拓展,從產中環節向產前、產后環節拓展,從農業領域合作向土地、資產、勞務等領域合作拓展,促進合作組織由小規模向較大規模發展、由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由單項合作向多領域合作發展。
85億元巨資注入,新農村建設“靚”起來
生病了有“新農合”報銷,年老了有保障金養老,公路通到了村頭,網絡接到了屋頭,喝水有了水龍頭……這樣的日子是許多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但它們確已成了我省農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我省計劃投入78億元、實際投入85億元用于新一輪農村實事工程建設。通過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
在農民健康工程中,全省當年共有4390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新農合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例提高到40%。
在為農服務工程中,建成516個省經濟薄弱村綜合服務中心,新建為農服務社1520個,建成農村公路6043公里,1.51萬個行政村實現客車通達。
在農村文化工程中,新增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126萬戶,堅持送科普書籍、送電影、送戲下鄉。
在農村環境工程中,疏浚縣鄉河道3789條,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102萬戶,完成201個省級村莊環境試點任務。
全年共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6萬人、農民創業培訓10萬多人、農技人員培訓1萬多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萬人、鄉鎮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1萬人。他們都是農村人才工程的受惠者。
在脫貧攻堅工程中,實現百萬人口脫貧目標。
短 評
統籌城鄉發展,是對城鄉、工農、區域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是在發展戰略、政策取向、工作思路上的重大轉變。江蘇的制造業聞名全球,號稱“世界工廠”,但歷屆省委、省政府從來沒有放松對“三農”的重視。近年來,先后實施三輪農村實事工程,直接惠及廣大農民。今年,省里還要突出辦好三件實事:再解決400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問題,基本完成農村改水任務;省里將安排20億元用于實施新農保,力爭農村適齡居民參保基本實現全覆蓋;再完成100萬甚至更多一些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爭取提前實現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目標。這些實事不僅大受農民朋友的歡迎,也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江蘇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高,財政實力較強,縣域經濟較為發達,率先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條件更加具備、時機更為成熟。當前,要著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真正向“三農”傾斜,把政府的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