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兩癌普查63人查出癌前病變
2010-09-30 來源:新華報業網
新北區農村婦女乳腺癌、宮頸癌普查,發現“癌前病變”患者略多
專家提醒:吸煙易患乳腺癌、宮頸癌,防治一定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俊星
新華報業網訊 今年5月開始,根據常州市衛生局轉發省衛生廳和省婦聯的《江蘇省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項目管理方案》文件,常州市腫瘤醫院、新北區婦保所、薛家醫院共同承擔了新北區農村婦女乳腺癌和宮頸癌(簡稱“兩癌”)的普查任務。截止到7月份,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了對四千多位農村婦女的“兩癌”普查。結果顯示,乳腺癌發病無明顯增加,通過普查篩選出的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略多,并得到了及時的診療,已是第二年實施的“兩癌”普查初顯成效。
女性吸煙
易患乳腺癌、宮頸癌
據常州市腫瘤醫院專家表示,乳腺癌和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排行榜”上處于第一、二位,而且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我國女性在過去10年內的乳腺癌發病率暴增47%,每年有20余萬乳腺癌新發病例。而在我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現的病例約為13.15萬。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近50萬女性死于乳腺癌和宮頸癌,兩者均為“紅顏殺手”。
常州市腫瘤醫院的專家指出,乳腺癌多發于40歲左右和55歲—60歲的女性,主要與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以及生育、哺乳、肥胖、吸煙、酗酒等有關;而宮頸癌則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宮頸癌的發病率,經濟欠發達地區高于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高于城市。同時,有關資料顯示:有多個性伴侶的婦女、初次性交年齡較低者、曾有生殖道HPV感染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長期服用避孕藥、吸煙及有毒癮者、有宮頸病變家族史者罹患宮頸癌的風險比較高。
“癌前病變”
專門檢查才能發現
專家告訴記者,“兩癌”雖然可怕,但也有易于攻破的“命門”,那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早”的效果和醫療成本都要遠遠優于和少于中晚期患者,“兩癌”普查就是通過對部分35—59歲的婦女進行檢查,提高早診早治率,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殘率。就宮頸癌來說,持續感染HPV的婦女中約有30%會發展成子宮頸上皮病變,若不治療,約1%最后發展成宮頸癌。從感染HPV到發展成宮頸癌約需要9—25年的時間。這就是普查的意義所在,因為子宮頸上皮病變只需手術即可解除一切后顧之憂,并且沒有任何復發或轉移的后患,治療成本低而且不影響生活質量;一旦發展到宮頸癌則成為一種慢性病,需要結合手術、放療和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病人痛苦大、治療費用高。
據常州市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俞小元介紹,子宮頸上皮瘤變子宮頸細胞的“癌前病變”,以肉眼觀察并無異狀,而且病人大多沒有自覺癥狀,必須通過子宮頸上皮脫落細胞檢查、陰道鏡檢查及組織細胞檢查才可發現表上皮的特殊變化,這些都是診斷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議凡有性生活的婦女,每年均應做一次陰道細胞學檢查。
及時診治
將疾病消滅于萌芽狀態
常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徐亮春告訴記者,醫院在本次“兩癌”普查中,為新北薛家等鄉鎮的400多位婦女做了乳腺體檢和鉬靶檢查,發現有乳腺疾病者僅三四例,但是,在4100多例宮頸涂片病理檢查中,發現并篩選出“癌前病變”的有63例,其中20多例已經在腫瘤醫院婦瘤科得到了及時診治。
37歲的小汪就是本次“兩癌”普查的最大受益者,她在本次普查中發現有“子宮頸上皮內瘤變”,也就是通常說的“癌前病變”,而且分期很早,經過一次“次廣泛子宮切除加淋巴結清掃”后,就不需要后續治療了。
常州腫瘤醫院婦瘤科副主任侯巖峰介紹說,“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僅僅是一個組織學上的概念,病變在顯微鏡下僅3毫米厚,在這個階段,機體還沒有任何異常表現,可以說這時的“三早”是“治療未來疾病”的概念。一旦病變突破上皮細胞基底膜,就完成了從“癌前病變”到“癌”的轉變;若生長超過3毫米,除手術外還需輔以放化療,這種質的轉變帶來的是治療原則的累加、生存質量的降低及社會資源的消耗。所以,通過普查“治療未來疾病”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將是今后女性遠離“紅顏殺手”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