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縣水土保持工程惠三農
2010-11-03 來源:九江新聞網
九江新聞網訊(夏敦寶 記者龍群)“山上長了三尺草,河里淺了九寸沙!”這是出現在修水縣水源鄉、白嶺鎮、西港鎮等地的真實變化。近幾年來,修水縣緊緊抓住入選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的機遇,多措并舉,多管齊下,認真實施,水土保持工程顯山露水,惠澤農村、農業和農民。
山上披起綠裝。修水縣西邊區是全縣水土流失重點區,曾經是大片大片的荒山禿嶺,偶爾殘存著稀疏的“小老松”,有的地方還是基巖裸露。自從前幾年在這些地方實施了水保工程后,營造了12萬多畝水保林,山上沿等高線開挖了竹節水平溝,栽上了樹,種上了草,連同高山上林木一起封禁管護,禁止了人畜對林草的砍伐與損害,讓林草得以休養生息。竹節水平溝改善了土壤肥力及林草生長的立地條件,林草生長旺盛,無論是新栽的木荷、楓香、胡枝子,還是原有的“小老松”,年生長量都達1尺左右,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1.5%迅速提高到了74.2%。已治理的23條小流域,現在都是一派盎然生機,有些地方還有白鷺群集。
河中泛著綠波。山上的竹節水平溝將地表徑流和泥土層層攔住,山腳的谷坊、水堰、攔沙壩、沉沙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又將流水與泥沙再一次攔蓄,80%以上的泥沙能夠就地攔截,基本做到土不下山,沙不入河。地表徑流經攔截后轉為地下水,緩慢從山上釋放出來,保持了溪河綠水長流,改變了過去“下雨即洪,雨停即旱”的狀況。
三農嘗到實惠。在實施了國家農發水保工程的地方,農村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山丘、“四旁”綠樹成蔭,河床降低改善了“落河田”的排灌,新修的路、堰、圳、塘方便了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改變了農村基礎條件,提高了勞動效率。治理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在開發性治理中發展的桑、茶、果、藥等經果林達2萬多畝,為改變傳統單一的種糧農業,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治理區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通過治理后變為了“三保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其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均可年增產糧食10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