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可助力解決“三農”問題
2011年03月03日 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3月3日電 中新網金融頻道獲悉,近年來,中國人保高度重視發展農村保險,“十一五”期間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增長16倍,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吳焰表示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社會互助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對解決“三農”問題,不但具有獨到的優勢,而且還大有作為。
近年來,中國人保高度重視發展農村保險,“十一五”期間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增長16倍,開創了農業保險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5年,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和覆蓋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
據統計,“十一五”時期,我國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從2006年的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億元,增長了近16倍。五年來,保險業共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險保障11279億元,我國農作物承保面積從2006年的0.6億畝增加到2010年的11.6億畝,增長了18倍。五年來,累計承保農作物29億畝,承保生豬及能繁母豬2億頭,承保森林7.6億畝。農業保險的全面開展,使農村、農民的防災、抗災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在農業保險的護航下穩健發展。
吳焰表示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社會互助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對解決“三農”問題,不但具有獨到的優勢,而且還大有作為。
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切實轉變觀念,建立政府主導機制同社會協同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市場化制度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體系,進一步拓寬渠道,注重利用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一)充分利用保險機制,提升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效能。
在我國,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村是二元結構中的落后一極。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注重利用保險機制,創新服務體系,更好地利用社會力量,有助于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
通過保險機制,改善服務“三農”的方式,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和運行成本。一些地方政府在為“三農”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包辦過多,在力不能及時又提出增設機構、增配人員和增加財政投入的要求,造成機構膨脹、行政管理成本過高的現象。借助保險機制,充分利用保險公司在服務網絡、風險精算、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創新公共產品的提供和管理方式,采取由政府制定規則并委托和督辦的方式,既可以精減政府相應機構和人員,有效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和社會運行成本,又可以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例如,河南省新鄉市政府通過利用保險機制,將338萬農民的新農合服務委托保險公司承辦后,政府從事新農合的工作人員從擬定的519人減至56人,支出的管理費從每年1000萬元減少到300萬元,有效避免了在加大公共服務提供力度時機構和人員的膨脹。
(二)充分利用保險機制,實現支農惠農財政投入的放大效應。
近幾年,中央支農惠農的力度不斷加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但從目前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情況看,財政資源的配置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如充分利用保險這一金融工具,可以更好地實現支農惠農財政投入的放大效應。
一是通過保險機制,發揮專業風險管理優勢,能夠發揮財政投入對農村生產力的充分保護作用。政府財政投入可以促進保險風險管理機制形成,有利于推動農村地區防災防損工作的開展、切實增強農村和農業的抗風險能力,減少社會經濟損失,降低財政資金用于災后救助的比例,使有限的支農惠農資金更多地用于農村生產力建設。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政府充分利用保險機制,依托保險公司發展政策性棉花保險。中國人保新疆分公司采取多種形式開展防災防損工作,在疆內棉花主產區建立了防雹系統,形成了防災網絡,有力地推動了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
二是通過保險機制,將財政直接補貼的一部分轉換為保險費補貼,可確保農民在受災后得到充分救助和足夠的再生產啟動資金。近年來,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符合農業生產需要的多種財政資金補貼辦法。但如僅限于此種方式,是不能有效應對災害發生后對受災農民的充分救助和滿足農民恢復再生產的資金需求。如果將直接補貼的一部分轉換為農業保險補貼,通過由政府提供部分保險費補貼,擴大農民的參保率,當發生災害損失時,通過保險機制,可以使農民及時獲得相對充足的再生產啟動資金。目前,從全國范圍看,還沒有形成涵蓋農業生產主要領域的、覆蓋面廣的保險機制,造成災害發生后損失難以得到有效補償。例如,江西省在26個縣開展了政策性林木火災保險試點工作,承保面積81.6萬畝,僅占試點縣4828萬畝林地面積的1.7%,覆蓋面較低。在今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中,僅在贛州就有10億元貸款林受災,由于缺乏相關保險保障,多數受災果農林農的損失難以得到補償,部分果農林農面臨還貸困難。
三是通過保險機制,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能,放大支農惠農財政投入的覆蓋范圍和保障水平,增強農民保障能力。財政以保費補貼的方式對農業的支持和投入,可以顯著提高財政投入惠及范圍。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一旦遭遇災害風險,能夠得到數十倍于財政保費補貼的賠付,風險保障能力顯著提高。例如,在政策性能繁母豬保險制度安排中,通過對投保能繁母豬的養殖戶給予一定比例保費補貼,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投保熱情,擴大了風險保障的覆蓋面。截止2008年3月31日,中國人保承保生豬(含能繁母豬)4946萬頭,保險金額達404億元;全國能繁母豬承保面達到69%。中國人保在浙江、福建等地區開展了政策性農房保險,地方財政只投入1億多元的補助,就換來了對2500萬農戶的保障,總的風險責任金額高達3300億元。政府借助保險機制,可以極大提升財政資源的配置效能,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三)充分利用保險機制,加強面向農民的保障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
擴大內需特別是農村消費需求將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保險在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通過保險機制,穩定農民預期,促進農民的生產型消費。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特點是,農民的生產型消費在整個消費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農民消費的相當部分是用于購買農用生產資料。從擴大內需的角度看,這種生產型消費直接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擴張,對于擴大農業再生產、保護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保險機制,進一步完善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農民的預期,可以促進農村的生產型消費。比如,政策性能繁母豬養殖保險推出后,江西鷹潭市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新增了8個(計劃出欄生豬2.6萬頭以上)上規模的養豬場,能繁母豬存欄從8月底全市3.75萬頭,現凈增了近5000頭,對促進生豬生產發展效果明顯。
二是通過保險機制,有助于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促進信貸對于農業的支持,有效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目前,農村急需的小額信貸缺乏必要的風險保障,影響了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造成貸款難的問題。許多農民雖然有投資和消費意愿,但由于擔心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風險,而不敢投入資金。通過保險這一機制,構建資金保障鏈,把重要的種植業、養殖業品種納入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并為農民提供養老、健康、意外保險保障等制度安排。在災害發生后,使農民及時獲得足額的經濟補償,快速恢復生產生活,不斷擴大農業再生產,同時又可以優化農村信貸環境,保障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生產提供持續信貸支持。比如,受今年冰凍雨雪災害的影響,南方農村地區有7萬多頭繁育母豬被凍死,但由于有了能繁母豬保險,養豬農民及時獲得現金賠付,并因此有能力購買豬仔恢復養殖。而在江西贛州,有10億元貸款果木受災,僅該市崇義縣就有1624萬元貸款林受災,由于缺乏相關保險保障,多數受災果農林農的損失難以得到補償,部分果農林農面臨還貸困難,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再生產能力。
三是通過保險機制,加大對農村保障的投入力度,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我國城鄉差距不僅反映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有關分析表明,公共服務因素在城鄉收入差距中的影響為30%~40%左右。對農村保障進行投入,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年來,中央抓住農民最關心的生產和生活保障問題,加大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業保險的實施力度,農村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的現象有所緩解。應在此基礎上,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導向,建立起穩定的、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政策和制度,加大對農民保障項目的投入,努力使農民貧有所濟、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災有所救,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