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陳錫文:三農問題不能放松
2011-04-19

陳錫文:三農問題不能放松

2011年04月18日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糧食增產并不代表供給沒問題,還要考慮需求的變化。而農產品(18.83,-0.10,-0.53%)價格關系到農民的收入,要理性地看待農產品價格上漲。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與18億畝紅線的關系。

  本刊記者 胡俊英/文

  在中國糧食生產迎來"七連增"之際,為何農產品價格卻扶搖直上?

  "農產品需求的增長超過了供給增加。"4月7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專訪時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國際油價的上漲也在拉動農產品價格的上升。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低于90%,糧食總體供求關系依然偏緊。"

  陳錫文認為,隨著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是保護好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前提條件,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陳錫文還談到了當下大家較為關心的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鎮化等問題,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十二五"三農發展的基本路線圖。

  糧食總體供求關系偏緊

  《證券市場周刊》:2010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4641萬噸,比2009年增長2.9%,糧食連續7年增產。3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提出,2011年糧食產量力爭在1萬億斤以上,目前中國的糧食供給是否已經基本滿足了需求?

  陳錫文:近7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增加,從2004年46946.95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54641萬噸,其中連續4年總產量超過1萬億斤,這期間是中國歷史上糧食生產最好的時期。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產品消費量也在不斷增加。盡管糧食產量連續增加,糧食生產離滿足需求仍然存在一段距離,糧食總體上偏緊。而且,豐收時間越長,臨近減產的時間就越短,增產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警惕。

  糧食進口的持續增加就說明了這一點。2010年中國進口大豆5480萬噸,相比2009年4255萬噸的大豆進口量增加了1000多萬噸,接近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中國大豆自給率僅僅為1/4左右,由于自給率低,調控效果也較為有限。

  植物油也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中國自己生產大約1000萬噸,消費需求達2500萬噸,植物油自給率不足40%。一些其他品種也需要進口,中國糧食進口比重已經超過國內自身消費的10%。

  中國歷來都強調保障糧食基本自給,1996年就提出了保持基本糧食自給率不低于95%。雖然目前谷物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中國是將大豆也統計為糧食的,由于大豆的大量進口,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不到90%。

  人口還會增加,糧食供求關系始終處在比較緊的道路上。無論從總量上還是品種結構上看,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

  《證券市場周刊》:中國的糧食生產比較偏緊,你認為存在哪些挑戰性的因素呢?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中國的糧食生產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陳錫文:現在谷物包括大米、小麥的自給基本沒有問題,玉米正常需求也沒問題。但由于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大量糧食被用作能源加工。從價格上講,如果國際原油價格超過60美元/桶,用玉米生產燃料酒精便是有利可圖的,何況現在油價已經突破100美元/桶。在正常情況下玉米供給可以滿足人類的消費,但大量用來生產燃料酒精就不夠了。

  美國是最大的玉米生產燃料酒精的國家。如果石油價格繼續上漲,那么美國會繼續使用玉米生產燃料酒精,其他種類的作物供給會減少。根據以往經驗看,減少最明顯的是大豆,大豆供應減少,價格就會上漲。中國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很可能受到沖擊。

  《證券市場周刊》:中國大豆和植物油供應緊張,那么是否可以調整生產結構來增加這兩種作物的供給呢?

  陳錫文:這確實是一個方法,但存在客觀上的限制。不妨算一筆賬,2009年耕地18.26億畝,加上復種面積,一年播種農作物可達到23.5億畝耕地。糧食產量要實現1萬億斤,糧食播種面積不得低于16.5億畝,剩下的7億畝,其中2.7億畝種植蔬菜、2億畝種植植物油、8000萬畝種植糖料,其余包括棉花、瓜果以及中藥材等。2010年進口的大豆和植物油,按照現有的生產水平,大致需要土地6-7億畝。因此,在現有播種面積水平下通過調整生產結構很難實現增加大豆生產。

  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要理性看待

  《證券市場周刊》:2010年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你如何看待?

  陳錫文:中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較高,農產品價格上漲太快,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確實較大。但在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和農村勞動力機會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只有讓農產品保持合理價格,才能保持農民生產積極性。因此,一方面要避免糧食價格暴漲暴跌,另一方面也要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讓農產品保持在合理價格水平不僅關系到整個農產品供給,也關系到農民收入的增長。

  農民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其中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到90%左右,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方面有限,只能主要依靠價格調整來實現。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應該對農產品價格上漲寬容一些。

  城鄉收入差距有望出現拐點

  《證券市場周刊》:2010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鄉收入差距一直在擴大,你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間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

  陳錫文: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1978年農村居民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但1986年以后,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2009年達到3.33:1。

  但值得欣慰的是,"十一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基本沒有擴大,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十五"末的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1:3.224,"十一五"末的2010年是1:3.228,變化很小。這也表明,"十一五"中多種因素構成了農民收入增加。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把握好的話,"十二五"有望成為城鄉收入差距由擴大變縮小的拐點。

  《證券市場周刊》:增加農民收入存在哪些難題,未來五年應該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陳錫文:"十五"末農村人均純收入3255元,2010年達5919元,增速非常明顯,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3%。

  "十一五"期間主要是四方面因素使農民收入增加。首先,中央政府痛下決心徹底免除農業稅。2006年,我國取消農業稅,與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前相比,農民減負1350億元。其次,從2004年開始,政府開始對農村進行生產性補貼,2010年達到1300多億元。再次,農民進城務工人數的增加和工資水平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服務向農村覆蓋,為農民增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教育得以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普及、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等。

  另外,政府加大了對三農投入,2011年中央財政 "三農"實際支出有可能會突破1萬億元。

  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也要穩妥

  《證券市場周刊》: "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率要達到51.5%,這個目標能實現嗎?

  陳錫文:2000年我國城鎮化率是36.2%,城鎮人口約4.6億人;2010年,城鎮化率已提高至47.5%,城鎮人口約6.3億人。過去10年,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3個百分點,其規模和速度相當驚人。如果按這個速度發展的話,"十二五"規劃的城鎮化率目標可以實現。

  不過,考慮到中國農民進城后很多沒有享受市民待遇,中國的城鎮化率則只有35%左右,這是"十二五"期間面臨的重大問題。

  《證券市場周刊》:中央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你認為我國城鎮化過程在這10年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陳錫文: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不竭動力,也是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民生活的一個巨大杠桿。有學者測算,我國人口高峰是2030年15億人,屆時城鎮化率將達到70%。但城鎮化決不能操之過急,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城鎮化經歷了三次波折。建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大量農民進城,但好景不長,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城鎮化被迫停下來,并且出現倒退,至少2000萬城鎮人口被迫回到鄉下。第二次波折則是,知識青年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城市居民上山下鄉。第三次波折是,2008年經濟危機,出口訂單減少,大量企業停產,2000萬農民工失去了工作崗位返鄉。可見,我國城鎮化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證券市場周刊》:那么,城鎮化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如何避免出現"貧民窟","十二五"期間面臨哪些挑戰?

  陳錫文:城鎮化本質是轉移農村人口,必要條件是城市能給農民提供多少崗位。要解決好城鎮化,需要為進城農民提供穩定的就業、穩定住房以及社會保障,讓農民真正享受相應市民待遇才能避免出現"貧民窟"。

  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低成本城鎮化道路,城鎮發展是建立在低成本獲得城鎮建設用地、廉價使用勞動力、環境承擔嚴重壓力基礎之上的。盡管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沒有化解,遺留的問題很多。近年來,地價房價、資源品價格以及勞動力價格持續較大幅度上漲,"三低"時代已經過去。在未來城鎮化的進程中,城鎮化面臨高成本的阻力,這也給城鎮化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特別注意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以及就業、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這可能比單純追求城鎮化率的提高更為重要、更有意義。要總結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偏差,提高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

  《證券市場周刊》:我們一直強調堅守18億畝紅線,那么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土地矛盾應該如何應對?

  陳錫文: 根據1996年開展第一次農業普查的結果,當時耕地面積是19.51億畝,但2008年降到18.26億畝,可見耕地面積減少了很多。

  土地失去了便難以補救。在我國國土面積中,耕地僅占1/8。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要加強科學規劃,使建設用地盡量避開農地,有效遏制耕地減少勢頭。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