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賤傷農”其本質是“壟斷傷民”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這個月,我國多個省份突然曝出“菜賤傷農”的新聞,而且這種傷害非常之深———有絕望自殺的,有痛哭流涕的,有無奈嘆息的。于是,國家發改委就此問題緊急“會診”,確是必要之舉。根據新聞所列的專家意見,“目前國內流通成本太高”這個癥結算是找準了,但“國內流通體制亟待改革”這個藥方卻并沒有開對。
“菜賤傷農”這個現象,怪就怪在菜價在田間地頭很便宜,但在城市的市場里卻依然價格高企。因此有人說“菜賤傷農”是因為今年種菜的面積擴大了,是因為氣候導致南北方的菜同時成熟了,等等,都無法解釋為何城市菜價沒有相應降低下來的原因。青菜從田間地頭到超市賣場,成本節節增加,價格層層加碼,這就是價格兩端懸殊的原因,也是一些菜農的菜連賤賣也無人收購的根源所在。
對此,專家提出的“運輸能力40%空載”,希望“物流交通組織方式”的應對措施,不能說一點用途沒有,卻沒有抓住問題本質。請看4月26日新華網的新聞:《菜價從田頭到市場暴漲七八倍利潤進了誰的口袋》稱,22噸青椒從江蘇東臺市拉到南京,汽油費和返程的過路過橋費是2000元,南京的批發市場每噸要收30元交易費,3個攤位的管理費每天219元……不難見到,或許大部分利潤不是菜農,不是運輸車輛的車主及司機,不是菜販子,而是在整個鏈條中實在太多的伸手收費環節。
我們知道,蔬菜算是國內最為市場化運作的東西了,但是,它還是逃不過壟斷的把持———汽油費是壟斷的產物,而像路橋費、交易費、管理費等同樣也是壟斷或者壟斷變種的產物———蔬菜想從田間地頭進入城市超市,只能一個一個不斷經過這些關卡。
為什么蔬菜從種子開始到端上餐桌,要面臨那么多額外成本?本應保障公平的制度設計,在眾多的壟斷環節時為何總難出手?現在看來,“菜賤傷農”和“城市菜貴”這兩個現象不可思議的并存,在相當程度上正是拜了壟斷所賜。
“菜賤傷農”只不過是“壟斷傷民”的其中一例罷了。要解決“菜賤傷農”、“城市菜貴”以及其他“壟斷傷民”的問題,需要在保民生立場上,盡量減少壟斷的出現;實在有必要保留的,得有效制約它,讓它不能毫無底線地傷害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