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三個月注冊民辦非企業組織
2011年08月16日
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中,政府出臺政策培育、扶持民間公益組織發展,成為一個新亮點。今年,民政部對《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修訂草案也已雛形。其中《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稿中,對雙重管理體制有所突破的信號,意味著國家將放開社會組織注冊政策。河北省農婦張念用了三個月時間注冊成功河北省武邑縣欣苗社區服務中心,顯然是一個典型案例。
從一個農村婦女到一個社會組織的創始人,短短四年時間,張念的人生發生了重要的改變。
張念,留著短發,皮膚曬的黝黑,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趙橋鎮白呂義村人,看上去與一般的農婦沒有什么區別。只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她在短短三個月內成立了一家名為河北省武邑縣欣苗社區服務中心的民辦非企業。
說起剛剛成立的這家民辦非企業,張念高興地說:“這次注冊民非的過程很順利,非常感謝縣婦聯。”,
2011年的7月,河北省武邑縣欣苗社區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掛靠單位為武邑縣婦聯。主要宗旨是提升當地農村婦女的能力和素質,幫助農村婦女尋求致富門路。
業內一位專家表示,張念能順利注冊一家民非組織并不是一次偶然,除了她自身的原因之外,政府部門對注冊公益組織的門檻降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今年以來,民政部對登記注冊的高調表現,讓外界感覺對雙重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注冊環境寬松
張念在執行項目的過程中也不斷發現了自己的進步,她看到,農村婦女是社區發展中的重要力量。于是,她組織全村婦女尋求致富門路,利用學到的合作與磋商的知識,組織婦女搞起肉兔養殖,現在發展到32戶家庭,繁榮了當地的經濟。
此外,她還針對村里臟亂差的現狀,還成立了女子清潔隊,定期清掃垃圾和街道,她們的這一行動,增強了全村人注重環保的觀念。
從2007年至2010年,張念通過多次系統地培訓,在眾多婦女中脫穎而出,在縣婦聯和巴迪基金會的支持下,2011年7月,正式注冊成立“欣苗社區服務中心”.成立后,由張念負責共舉辦農村婦女培訓班6期,培訓婦女220人次。
而武邑縣婦聯對“欣苗社區服務中心”開展的環境建設項目非常認可,認為該項目對提升當地農村婦女的能力和素質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在注冊的過程中,是縣婦聯工作人員主動找到張念,因為他們看到張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不敢說話到現在能有條有理地表達自己,縣婦聯的工作人員也覺得不可思議。
國務院扶貧辦外資項目管理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劉勝安說:“在農村做項目,要看農民的需求,要受到農民的歡迎,另外,農村基層社會組織要做與政府互補的工作,政府做不了或者沒精力做的,讓NGO去做,達到互補和共贏。”
當然,農婦張念能順利注冊一家民非組織并不是一次偶然,除了她自身的原因之外,政府部門對注冊公益組織的門檻降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今年以來,民政部對登記注冊的高調表現,讓外界感覺對雙重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清華大學公共政策管理學院NGO研究所何建寧表示,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和民間雙方的合作,政府力量解決不了多樣化的社會問題,那么NGO就可以參與。
“張念在三個月內就注冊成立了民辦非企業,這是個積極的信號。”何建寧說,社會組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民政部對《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修改稿已于去年底上報國務院法制辦,其中《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稿中,對雙重管理體制將有所突破。而民政部今年以來的高調表現,讓外界感覺對雙重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一次培訓機會改變命運
2007年3月以前,張念還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照顧公婆、撫養孩子,雖然她自己覺得要做點什么事,可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兒。
那一年的3月,改變了張念的整個人生。
當時,境外NGO巴迪基金會前往河北武邑縣做環境建設項目,這個項目是巴迪基金會的主要項目之一,目標是提升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這個項目不僅僅是給農村提供技術和物質支持,重要的是更加專注于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課程來培養農村婦女為自己社區做出貢獻的能力、品質、知識、技術和態度。
巴迪基金會項目主管周鵬說,當時邀請農村婦女參加能力培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自己沒文化、不識字,可是又想看看這個培訓究竟是什么,因此很多婦女都來了。據周鵬回憶,當時張念也在這群人之間,“她很害羞,不說話,也不發言,就在角落靜靜地聽課。”
周鵬清楚地記得,五天的培訓結束后,他要回京,后來張念給他留了張紙條,說通過這次培訓自己受到很大的觸動。
之后的變化連張念自己都沒有想到,從這次培訓結束到之后的四五個月的時間里,她自己每天記日記,在日記中,她寫道自己以前膽小、沒自信,培訓之后有了很多的想法,她說以前是依附在別人身上的藤蔓,培訓之后變成了一棵青松。
隨后,張念開始思考自己有什么優勢,自己適合做什么工作,她覺得自己的視野逐漸被打開了。
而張念的這種變化被巴迪基金會項目負責人發現,并被識別出來。2009年4月,巴迪基金會在武邑縣發展基層項目小組的時候,讓張念自己開始嘗試做項目。“從基層挖掘人力資源,對方的學歷和經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周鵬說。
巴迪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安小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所有的人都是有潛能的,我們并不覺得農民就是農民而已,只要給他們機會和教育,他們就能發揮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