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留守兒童教育化解親子危機
2011年10月11日
政府主導,并動員社會力量,在破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重慶探索新的“4 1”教育模式已一年半,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等4項指標出現下降,身高、體重等指標上升,當地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危機得以緩和。
重慶破解留守兒童難題
在擁有235萬留守兒童大軍的重慶,近年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營養普遍較差,體格發育不達標,體重達標率不到15%,身高達標率不到6%,個頭兒不行,體重也不行,又小又瘦。貧血患病率高達43%,患感冒、腹瀉等疾病也高于其他兒童。67%的留守兒童存在情感障礙。
為破解留守兒童教育難題,2010年春天,在重慶市國家級貧困縣的兩所學校,一種被稱為“4 1”培養模式的項目開始試點。重慶市委市政府還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計劃列入“重慶市十大民生工程”,以政府為主導,聯動學校、家庭、企業等社會多方資源,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情感、健康等問題,探索新培養模式。
至今,該模式已在重慶31所寄宿制學校試行。
孩子們有了洗浴室
近日,負責實施該公益項目的頂新公益基金會回訪團走進三所試點學校,回訪項目推行情況。
在毛壩鄉中學,校長邱昌榮說,以前的學校,幾乎所有地方都是泥地,現在政府出錢改善學校硬件設施,校園變花園,孩子們有了洗浴室,有了水泥操場。老師們為留守兒童的宿舍畫墻畫,帶學生們把廁所前那片泥地變成了小竹林。
所謂“4 1”,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質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加上營養健康。聽起來干巴巴的概念,在實際中,卻被轉化成了一個個活動,比如心理情感教育,每個學校都設立了親情電話室,孩子們可在規定時間給家人打免費電話,學校每月給孩子過一次集體生日。另外,每個學校還專門聘請了有心理學背景的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模式成功但問題尚存
“目前看來,這個教育模式很成功。”“4 1”教育模式實施方——頂新公益基金會的副秘書長周淑禎介紹,這是一套標準化實施流程,利用寄宿制學校學生的課外時間,展開各項活動。
但隨著“4 1”模式的推行,一些問題也開始顯露。在9月底的一次回訪中,回訪團發現,因為師資力量不足,這種教育模式給老師增加了額外的工作時間。而且一些鄉村老師無法理解新教育模式的內涵,師資結構不合理導致一些項目開展存在困難。
■ 故事
親情電話免費打
人物:毛壩鄉中學的初三學生 冉華光
“在學校也會很孤獨。”重慶酉陽縣毛壩鄉中學的初三學生冉華光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是一名遙盼爸爸回家的留守兒童。
冉華光初二時,毛壩鄉中學來了一群叔叔阿姨,他的寄宿生活開始變得多彩。
每天一大早起床,冉華光和同學們會把被子疊成豆腐塊,衛生習慣在老師和武警的督導下得以糾正。接下來的早操時間,老師組織學生晨跑、打軍拳,當口號響徹操場時,冉華光覺得,“有點小激動”。
下午的課基本4點多就結束,晚飯也吃得較早。以前,晚飯后的這些課余時間冉華光不知道怎么打發,現在學校有各種興趣班。
想爸爸時,冉華光就去學校新開的溫馨家園,那里的親情電話可以免費打。因爸爸經常腰痛,冉華光打電話問得最多的,就是爸爸的身體。爸爸則最關心兒子的學習。
“我最喜歡過集體生日。”9月28日夜晚,毛壩鄉中學9月過生日的同學等來了他們的第一次集體生日。
豐富的學校生活,冉華光說自己變得開朗,自信。遠在北京打工的爸爸冉茂付說,兒子懂事了,會做家務了,學習成績也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