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肥鄉農家婦女自辦養老院
2011-11-14
“一個閨女四個媽”,河北省肥鄉縣南街村普通農家婦女李國琴,20年如一日,照顧生母、婆母、丈夫前妻的母親、繼婆母4個母親,將一雙非親生兒女撫養成人。今年3月,她又自籌資金辦起養老院,接收37位孤寡殘疾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安享晚年,并免費收留了7名孤困兒童,將愛心延續……
“要是沒有國琴,我早就死了。”在李國琴的養老院里,66歲的張美的老人說,她去年患中風導致偏癱、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生活無法自理。她的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常年在外忙生意,照顧起來很不方便。今年5月,經別人介紹來到這里,在李國琴精心照料下,老人現在能自己扶著墻慢慢站立起來,不再屙尿在床,氣色也好了很多。
記者在養老院廚房的墻上看到,早飯有雞蛋、豆漿、油餅、炒菜等;午飯有一葷一素一湯,大米飯、籠包等,午休后每人還有一份水果、火腿腸、雞蛋糕……葷素搭配,粗細結合,變著“花樣”讓老人吃得好。“我把每一位老人都當做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李國琴說,她不追求吃穿享受,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這些孤寡失能老人晚年幸福。
李國琴告訴記者,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更使她下定決心要建養老院。去年,一位70多歲的老人到她的雜糧店里,翻遍口袋,只有皺巴巴的1塊多錢。她問老人家怎么生活,老大爺說,自己無兒無女,是個孤老頭子,平常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李國琴說,那次她沒有要老人家一分錢,還送給老人3斤掛面、4斤豇豆和5斤雞蛋,感動得老人兩眼落淚。
2008年,一名社會熱心人士自費辦起一家民間養老院。由于入不敷出,養老院陷入困境。李國琴知道后,主動前去照顧老人,真心誠意地作出承諾,把養老院繼續辦下去。3月15日,李國琴與兩名志愿者殷長京、王建民一起接收下這家養老院,取名“天福安養院”。從此,她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老人身上。她把家里幾十年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全部拿出來,與兩名志愿者共同籌資30萬元重新租賃了場地,購置輪椅、床鋪和保健器材,還聘請了8位有專業護理資格的護理人員。
李國琴只是一名普通農家婦女,1992年嫁給了中年喪妻、家境貧寒并帶有兩個孩子的晁學斌后,夫妻兩人共同經營一家雜糧店維持生計。自從建起養老院,她的日子更緊張、生活更忙碌了,一邊要照顧家里的婆母、繼婆母和孩子,維持家庭日常開銷;一邊還要照顧院里的老人,保證養老院正常運轉,其艱辛可想而知。
“養老院從籌辦到現在,幾乎把家里所有錢都投了進去,丈夫主動承擔起雜糧店的生意,還經常到養老院看看,幫我一起照顧老人。”李國琴說,養老院對孤寡老人一律免費,現在已有37位孤寡殘疾和失能、半失能老人,還收留了兩名不足2歲的殘疾孤兒和5名困難兒童。
李國琴細心周到地照料這些非親非故的老人和孩子。每天早起和吃飯前都要給每位老人喝一杯溫開水,暖體潤腸,防止大便干燥;每隔一個半小時要幫癱瘓在床的老人翻動一下身體、活動一下手腳,防止褥瘡和肌肉萎縮。每位老人誰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吃什么飯、穿什么衣服,都掌握得清清楚楚。老人們都喊她“閨女”,有什么事兒愿意給她說說,甚至連晚上看不到她都睡不著覺。李國琴也時刻惦記著老人們,每次出去辦事,不論回來多晚,都要到養老院看看老人才能安心休息。
李國琴的善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愛心人士的參與。縣婦聯和一些愛心企業家經常帶著慰問品來看望慰問老人;每周六肥鄉鎮的文藝隊都會給老人們送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每周日經常會有十幾位社會愛心人士來養老院義務為老人洗臉、洗腳、換洗衣物、打掃衛生……
近幾年來,李國琴先后榮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愛心媽媽、十佳文明母親、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她說,只要身體健康,加上社會的支持,不管多難,一定能堅持把養老院辦下去。欣慰的是孩子們也表示,將來愿意接她的班繼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