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孩子吃飯問題比營養更緊迫
2012年01月06日
營養計劃從2011年秋季開始實施,那么如今又在多少地區得到落實呢?中央財政為680個試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生每天提供3元錢的營養膳食補助,這一標準是如何確定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下稱“計劃”)已實施數月,昨日,教育部和財政部負責人專門就計劃為何頒布、實施現狀以及補貼標準如何確定等問題,在中國政府網上對網民的提問進行解讀。
疑問1:農村孩子營養如何改善?教育部:孩子的吃飯問題比營養問題更緊迫
“在農村地區主要還是先解決吃飯問題,就是怎么先讓農村的孩子有飯吃,一下子談營養多好還談不上。”田祖蔭指出,在調研中發現,我國整個西部地區農村孩子營養問題比中部地區的要嚴重:農村學校的食堂普遍不足,供餐機制也十分陳舊。“對此,有些地方采取試點解決,但是僅靠地方的試點和現有的投入還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
田祖蔭認為,在農村孩子營養方面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近期加緊解決:一是營養不良的問題;二是現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覆蓋面比較小、標準比較低的問題;三是中西部一些學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需要解決。“在西部很多地方農村孩子上學、吃飯還得帶炊具。因此解決他們吃飯的問題也確實是迫在眉睫了。”
疑問2:計劃實施之后,為什么農村不能全部受惠?教育部:試點縣的都拿到補助,其它地區還不能得
營養計劃從2011年秋季開始實施,那么如今又在多少地區得到落實呢?田祖蔭明確,這一次我們是國家試點先行,所以試點縣的所有農村孩子都能拿到補助,其它地區的農村孩子目前還不能獲得。另外,不管是否寄宿,只要是試點的農村孩子都能拿到每天3元的營養補助。
田祖蔭透露,試點的選擇是根據去年年底中央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定的全國扶貧開發區。“簡單說就是‘11 3’,‘11’是國家確定的集中聯片特困區,一共是11片;‘3’是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這些地區共覆蓋到680個縣,這680個縣就是將來扶貧開發攻堅主戰場。”
“將來一段時間內國家整個扶貧開發重點區就在這里,所以這次營養改善計劃也是從這些區域開始,先解決這些區域農村孩子吃飯、營養的問題。”田祖蔭說。
疑問3:每生每天3元的營養補助是否太少?教育部:在一些特困地區標準完全能換一頓營養午餐
有網友質疑,在許多城市人印象中,3元錢也就能買一瓶飲料,甚至連一碗二兩的牛肉面也吃不上,那么用在改善孩子們的營養上,3元錢的標準是不是有點低呢?
財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長孫光奇回應,“營養改善計劃補助標準”并非全包標準。“在一些特困地區3元錢的標準完全能夠換來一頓營養午餐,這是基于現階段的國情,更主要的是與試點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要基本相適應,這樣我們這個政策才有可操作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801元。孫光奇表示,試點地區比這個數還要低。他算了一筆賬:小學營養改善補助標準每天3元一年就是600元,相當于有1/3的當地農村居民食品支出。而之前實施的義務教育中的“一補”政策,對小學生補助4元、初中生補5元。如今再加上3元的營養餐補助,小學生一天就是7元、初中生就是8元。以一年來算,小學生拿到1600元、初中生拿到1850元,已超過了當地的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
孫光奇說,從國際比較來看,大多數實施營養工程的國家,如日本、法國等,實際上和我國“一補”的政策基理是一樣。另一方面,政府還是負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營養改善問題,家庭要承擔相應的支出責任。孫光奇強調,目前把這個標準定為3元,政府一年補助160多億元,在當前并非一個小數了。“大家覺得可能不太高也想多一點,但是這也要與目前的國情相適應,也希望各個方面能夠理解,共同開展這項工作。”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畢嘉琪
■政策背景
據統計,我國有1.3億農村學生,其中有3000萬學生在學校住宿,這些學生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里解決,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不住校但是離家比較遠,因此在校用膳的學生占了大部分。“孩子們是否在學校里能吃上熱飯、飽飯不但是每個孩子個人的問題,而且是家庭乃至全社會都關心的問題。”田祖蔭說,基于這些背景相關部門經過反復研究,經過國務院批準決定實施這個營養改善計劃。
去年10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計劃要求,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展試點,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試點范圍包括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
另外,鼓勵各地以貧困地區、民族和邊疆地區、革命老區等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營養改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