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兒童權利十大事件發布
2012年01月11日
1月6日下午,救助兒童會與網易親子頻道、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11年度兒童權利事件發布”暨“兒童也有權利”全國主題巡展在京隆重舉行。 “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行動”等十個備受關注的兒童權利事件被評為2011年度兒童權利十大事件。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首席代表畢雅女士、網易UGC中心總監黃兆暉先生、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先生、中國兒童少年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女士,以及專家評委、媒體記者、合作機構的代表共計六十余人參加了發布會。
近年來,“兒童權利”這個詞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公眾和媒體提及,兒童擁有哪些權利,成年人如何保護兒童權利?為了更好地幫助公眾了解兒童權利,同時為新聞媒體在報道中涉及兒童權利的方面提供參照,2011年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那一天,救助兒童會、網易親子頻道聯合發起了“2011年度兒童權利事件評選”活動,并得到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主辦方通過梳理包括小悅悅事件、甘肅校車事件、免費午餐計劃等2011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眾多兒童事件,特別邀請中國兒童中心副研究員朱曉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卜衛、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柳華文、中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律師張文娟、新華社視頻節目專線副總監朱玉、網易副總編輯趙瑩、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政策研究部主任胡元瓊、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傳播經理錢霄峰等多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專家評委會,從事件的社會關注度、事件的影響力以及與兒童權利的關聯度等幾個層面進行評選,最終評選出十大兒童權利事件。
2011年度兒童權利十大事件發布會結束后,主辦方還圍繞2011年度兒童權利“頭號事件”--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行動舉辦以“從兒童權利視角看從打拐到反拐的轉變”的小型主題研討會。
同時,“兒童也有權利”主題巡展也在全國拉開帷幕。該巡展以介紹兒童權利相關知識為主,并配有對2011年度兒童權利事件的解說。北京是巡展第一站,第一批參展機構有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十多家兒童服務機構和親子機構。此后還會在上海、廣州等全國多個城市舉辦。
1月6日下午,救助兒童會與網易親子頻道、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11年度兒童權利事件發布”暨“兒童也有權利”全國主題巡展在京隆重舉行。 “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行動”等十個備受關注的兒童權利事件被評為2011年度兒童權利十大事件。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首席代表畢雅女士、網易UGC中心總監黃兆暉先生、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先生、中國兒童少年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女士,以及專家評委、媒體記者、合作機構的代表共計六十余人參加了發布會。
近年來,“兒童權利”這個詞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公眾和媒體提及,兒童擁有哪些權利,成年人如何保護兒童權利?為了更好地幫助公眾了解兒童權利,同時為新聞媒體在報道中涉及兒童權利的方面提供參照,2011年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那一天,救助兒童會、網易親子頻道聯合發起了“2011年度兒童權利事件評選”活動,并得到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主辦方通過梳理包括小悅悅事件、甘肅校車事件、免費午餐計劃等2011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眾多兒童事件,特別邀請中國兒童中心副研究員朱曉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卜衛、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柳華文、中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律師張文娟、新華社視頻節目專線副總監朱玉、網易副總編輯趙瑩、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政策研究部主任胡元瓊、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傳播經理錢霄峰等多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專家評委會,從事件的社會關注度、事件的影響力以及與兒童權利的關聯度等幾個層面進行評選,最終評選出十大兒童權利事件。
2011年度兒童權利十大事件發布會結束后,主辦方還圍繞2011年度兒童權利“頭號事件”--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行動舉辦以“從兒童權利視角看從打拐到反拐的轉變”的小型主題研討會。
同時,“兒童也有權利”主題巡展也在全國拉開帷幕。該巡展以介紹兒童權利相關知識為主,并配有對2011年度兒童權利事件的解說。北京是巡展第一站,第一批參展機構有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十多家兒童服務機構和親子機構。此后還會在上海、廣州等全國多個城市舉辦。
附: 2011 年度兒童權利十大事件
1: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行動
評語:
口號簡明扼要,策略便于參與,方式新穎透明,一觸即發的公眾和媒體神經,有序、有效的專業跨界合作,一次新媒體運動的異軍突起,并帶來幾乎有些意外的中國式政策改變。在兒童權利倡導中,于建嶸教授發起的“隨手拍”微博打拐對完善兒童保護制度和打擊人口販運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本次評選中得分最高,成為2011年的兒童權利“年度事件”。
2、校車事故
評語:
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過錯,政府資金不足的過錯,執法力度不嚴的過錯,還是城市化變遷中公共服務被私利綁架的過錯……一輛輛在鄉村和城邊道路上傾覆了兒童生命和求學之夢的“校車”,成為2011年一次次讓公眾拷問究竟和最終觸痛了政府神經的關鍵詞。
3、小悅悅事件
評語:
一個兩歲孩子的弱小身軀,與巨大車輪之間的對比;十幾個路人淡然而過,與一個阿婆伸手相助的對比,小悅悅的死,引起了全民對自己心靈的發問:在一個簡單的是非公理面前,人們為何會變得如此無情?在飛奔的經濟數據和飛漲的財富中,小悅悅離去的生命,讓2011年的中國民眾反思和拷問自己的良心底限。
4、免費午餐計劃
評語:
一頓營養餐的缺失,不僅僅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更是一個兒童權利問題。“免費午餐計劃”是媒體介入公益倡導的一個典范,也是迄今為止最為出色的民間公益導致政府回應的行為之一,其行動力和影響力,都是2011年兒童權利事件中的亮點。
5、綠領巾事件
評語:
標簽化的背后,是對兒童權利的無知和漠視,是教與受之間不平等對話的痼疾。一個從小在綠領巾的壓力下被剝奪了自尊和隱私的兒童,如何能夠健康成長為具有創造力和包容心的公民。掙脫綠領巾的根本,在于還原兒童作為獨立權利主體的真實,這也是2011年綠領巾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6、虎媽
評語:
在功利主義傳統和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教育的目標被工具化、結果導向化和嚴重扭曲。在2011年虎媽和狼爸的熱議中,兒童的獨立人格、價值和聲音再次被掩蓋?;貧w兒童權利視角,教育的目標包括養成尊重他人權利的素質,而一個沒有受教育者參與的教育絕對不是好的教育
7、東莞溺死雙胞胎
評語: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有權享有可達到的最高標準健康。未成年人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包括殘疾康復公共服務制度的不完善,將沉重的負擔壓給了家庭,也是溺死雙胞胎事件后面的制度原因。2011年多項針對改善兒童福利的政策正在制定中,希望雙胞胎之死成為最后一個悲劇。
8、上海首套中小學性別教育教材啟用
評語:
健康生活,預防侵害,自我保護,保護他人,一切對生命、社會和他人的認識,或許都取決于對自我認知的程度。性別教育禁區的開埠是一次突圍,讓傳統觀念中的懵懂小童,實現了獲得信息的權利,有了在寓教于樂中認識自己的渠道;也是一次宣言,讓自我和性不再羞澀,而成為健康人格教育的啟蒙主題。
9、李雙江之子打人
評語:
剝開名人效應的外殼,熱議李雙江之子打人事件的核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觸法未成年人問題。懲治并非終點,兒童權利的視角,要求立足于兒童漸進成長的特點,在程序和實體法律上區別對待,為他們創造回歸社會、在人生道路上重新啟航的機會。
10、猥褻女童
評語:
在自我保護能力孱弱的兒童周圍,能夠讓“禽獸教師”盡快繩之以法的,應當是具備預防、反應和社會聯動報告功能的兒童保護機制。正是這一機制的不健全,讓猥褻女童事件屢屢出現在公眾視野。2011年是兒童保護和福利制度轉型的年度,希望政策和實踐的盡快落實,最大限度地讓兒童避免更多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