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兒童福利院遇“甜蜜負擔”
2012年02月06日
年末歲首,社會“獻愛心、送溫暖”活動高潮迭起,福利院、敬老院等單位遭遇“甜蜜負擔”直喊吃不消,比如南京市兒童福利院,今年1月份接待愛心人士340多批,平均每天十幾批。
面對社會愛心,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院長朱洪感到有點左右為難。兩年前,福利院實行半封閉管理,不對外部開放。結果,輿論認為“福利院緊閉大門,愛心無處安放”。出于害怕挫傷公眾向善積極性的擔心,福利院宣布對外開放。然而,這種開放也給福利院帶來了意外的煩惱。
“去年每天平均接待四五批,今年春節每天都有幾十批、近千人造訪,孩子們的身心受到嚴重影響。”院接待辦副主任宣浩煜說,來訪者八成以上是小學生,有的還在感冒中,而福利院的兒童,97%都有身體疾病,有的先天性疾病患者一旦感染了就有可能危及性命,一些0-3歲的嬰幼兒,睡覺、吃飯時間比較長,頻繁探視也會干擾他們的生物鐘。
為什么這么多小學生一起往福利院跑?據了解,去年寒假,南京不少中小學都把“到福利院搞‘手拉手、送溫暖’愛心活動”作為寒假作業,而且,還提出“必須在2月6日開學前完成探視”的要求,這樣一來,必然加重了“開放”的福利院的接待負擔。
朱洪院長善意地提醒和建議大家,把目光放開一些,不一定一提到“獻愛心”就想到福利院——獻愛心、做公益的地方,還有很多。
事實上,與兒童福利院相比,南京江寧濱江敬老院就顯得冷清得多。該院辦公室主任汪楊告訴記者,春節期間,這里每天來客只有五六個人,而且很多是老人的親友,而春節一過,來探望的人數更少。
長期在兒童福利院做義工的段江華女士告訴記者,目前在福利院注冊的義工只有30多名,堅持了1年以上的僅7人。寒假期間,各中小學密集造訪兒童福利院,以致需要“提前預約”,而平時,卻沒有一所學校與福利院建立長期合作的“愛心關顧”關系。
同時,在南京福利院,舊書籍、毛絨玩具、餅干類食品,堆成了小山。而面對這些,宣浩煜皺起了眉頭:
“毛絨玩具本身清洗難度大,福利院一些孩子又呼吸道有疾病,不能玩這些。”
她透露,春節期間,不少社會人士送來方便面、餅干等一些食品,“其實,福利院也會節制孩子吃零食,不讓孩子多吃方便面,可是大家把東西拎來了,‘收’還是‘轉贈’,成為我們的甜蜜負擔——不收,顯然是對社會不敬。”
其實,在實物捐贈越來越多的今天,對受贈對象的精神關愛越來越顯得珍貴。
與很多義工不同的是,活躍在蘇州市社會福利院的蘇州市外籍太太志愿團,不注重給孩子們帶多少東西,她們到福利院,總是會像媽媽一樣,陪孩子做游戲,端著飯碗一口一口喂飯,每天輪流為孩子做日常護理,和孩子們進行情感交流。
有專家指出,慈善之所以出現“甜蜜負擔”,與當前公眾慈善行為中存在的簡單化思維、功利化思想和制度化缺失不無關系。有的地方“愛心過剩”,有的地方卻“愛心饑渴”,也是因為一些人過于功利,把“獻愛心”當成完成任務、作秀表演的“名利場”。
“愛心冷熱不均,是甜蜜的煩惱,它總比愛心總體缺失好。”南京師大社會學副教授吳業苗等專家認為,目前我國慈善文化尚不夠濃厚,對慈善行為中出現一些誤區,要在積極鼓勵中加強引導,對那些率先做出慈善行動的人,哪怕方式方法不對,也要善意指引,避免打擊他們的向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