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兒童心理脆弱吁專業幫助
2012-02-22
9歲的他淡淡地說:
“爸爸不要我們了唄”
深圳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呼吁心理咨詢機構給予幫助
潔白的教室、偌大的操場、奔跑的孩童、歡樂的笑聲,和普通的小學并無區別―――這是記者近日走訪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探望流浪兒童時的直接感受。前些天,流浪兒童小意(化名)被護送回河南南陽老家。記者了解到,自今年“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已經為6名流浪兒童找到了回家的路。深圳市救助站相關負責人表示,流浪兒童敏感受創的心靈格外需要呵護,希望社會有更多的心理咨詢機構可以給予幫助。
兒子睡覺時爸爸就走了
據救助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小意的家庭環境并不好,因為想幫助家里減輕家庭負擔,所以年僅12歲的他心里就想著到深圳打工賺錢補貼家用,結果,工作沒找著,自己一個人睡大街、走廊,最終被寶安區救助站收留。今年1月6日,寶安區救助站將他轉到了深圳市救助站。
救助站里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到目前還沒有能夠找到家。同為9歲的哥哥小龍(化名)和弟弟小強(化名)一個外向一個內斂,和一群男孩同在操場上奔跑嬉戲。記者了解到,他們是四川人,爸媽離異,單獨在深圳打工撫養他們的父親遺棄了他們。
“爸爸不要我們了唄。”小龍將手中的小玩意拋來拋去,他跟記者這樣說話的時候臉上卻沒有一絲悲傷。
“你們肯定是走丟了,爸爸說不定出去買東西去了呢!”
“不會的,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就走了。早上我們等了好久呢,爸爸不要我們了。”他自然而然地吐出這些話,淡然的語氣讓記者不敢相信這只是一個9歲的孩子。
流浪兒童心理更加脆弱
2007年,深圳市救助站加掛“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牌,男女分區管理,24小時接收流浪未成年人。去年,救助站共接收流浪兒童246人,其中男孩151人,女孩95人。相比以往,2010年為300多人,2009年為500多人,從數據上看有逐年遞減的趨勢。深圳市救助站副站長楊小明介紹說,流浪兒童中以7-14歲居多,約10%為癡呆兒童,其余大部分都是身體健康兒童。
和福利中心相比,保護中心有點“臨時性”的意味,即接收流浪兒童后將盡快與公安部門配合,為他們找到回家的路,時間限定約為3至6個月;如果實在找不到,將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其安置在深圳市福利中心。楊小明說,目前滯留在站32人,預計今年將接收流浪兒童250人。
“和普通孩子相比,流浪兒童心理更加脆弱敏感。”救助站負責男孩心理咨詢的呂老師告訴記者,這些流浪孩子年紀小小,卻遭到很大的心理創傷,需要及時地進行心理干預,才能健康成長。
負責流浪孩童管理的唐偉紅說,目前共有6名社工分別負責男孩區和女孩區,深圳市婦女兒童心理咨詢中心也長期派駐一位咨詢師為孩子們進行心理干預,盡管如此,心理咨詢仍舊顯得杯水車薪,“每個孩子的心理問題都很復雜,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心理咨詢機構能夠幫助這些流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