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師創辦留守兒童之家
2012年8月3日
編者按
當前社會發展矛盾與機遇并存,給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十分重要。今起,揚州日報將推出“創新社會管理在基層”專欄,集中報道我市各地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為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敬請關注。
創新社會管理在基層
如何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重要課題。記者昨在高郵市天山鎮采訪了解到,該鎮積極開拓思路,鼓勵公眾參與,走出了一條創新社會管理、關愛留守兒童的新路子。其中,26歲鄉村女教師吳興芬創辦起“留守兒童之家”,四年來悉心關愛呵護留守兒童。前不久,作為江蘇唯一的倫敦奧運火炬手,她獲邀參加了在英格蘭小鎮利明頓舉辦的奧運圣火傳遞活動。吳興芬告訴記者,她最終能夠入選,奧組委給出的理由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情”,把她歸為“平凡榜樣”。
女教師創辦“留守兒童之家”
昨天(8月2日)上午9時許,記者驅車來到高郵市天山鎮。一戶農家小樓后面的一間平房,就是吳興芬創辦的“留守兒童之家”。
盡管面積只有不到40平方米,但這個“留守兒童之家”設施齊全,有空調、飲水機、電腦,甚至還有一個大大的投影儀。里面裝飾得很溫馨,用五彩卡紙剪成的大樹、花朵以及小動物等,很適合小朋友的“胃口”。
“我最初辦留守兒童之家,是因為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知道他們最缺的是情感上的撫慰。”吳興芬性格開朗,說不到幾句話,臉上就會露出甜甜的笑容。她說,小時候父母外出打工,自己長期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很不喜歡講話,甚至與人交流都有點困難。
2007年從揚州教育學院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后,吳興芬放棄安穩的教師工作回到家鄉,辦起了留守兒童之家,為當地留守兒童提供學習輔導和圖書閱覽服務。
2008年秋天,她拿出5萬元積蓄,將家里的一間平房改建成教室,裝修、買課桌椅、裝投影儀、買圖書……從那以后,吳興芬的留守兒童之家就成了孩子們最愛的去處。每個節假日,孩子們都聚在這里,快樂地學習、讀書、玩耍。
留守兒童口中的“吳媽媽”
“吳媽媽,這道數學題怎么做啊?”“吳媽媽,這個單詞我讀的對嗎?”正值暑假,記者在留守兒童之家看到,孩子們將教室坐得滿滿當當。對吳興芬的采訪,也經常被孩子們各種問題打斷。
“孩子現在就喜歡到吳媽媽這里來,暑假我們也不用煩神了。”來自福建福州的黃玉瓊告訴記者,吳興芬的留守兒童之家,也對他們這些外來務工者的子女敞開大門。黃玉瓊說,以前她因為要做生意,經常出去進貨,10歲的兒子黃子涵就到處跑,作業也不做。“現在可好了,到了留守兒童之家,吳老師就給孩子輔導功課,還有童話書和動畫片看,又有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可喜歡來了。”
4年來,越來越多的留守、流動兒童在吳興芬的“留守兒童之家”得到了關愛,也找回了快樂。
讓更多留守兒童有家的感覺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協作,吳興芬老師創辦的留守兒童之家,是公眾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有益嘗試。”天山鎮政法委書記王義忠向記者介紹道,該鎮有5000多名家長外出務工,全鎮4成以上孩子是留守兒童。為切實解決和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和發展存在的問題,天山鎮將著力推進留守兒童關心關愛工程。他表示,在這項工作中,不僅有像吳興芬這樣的個人參與,更形成了綜治、司法、派出所、關工委、中心校、團委、婦聯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王義忠透露,天山鎮文化中心目前正在建設,鎮黨委、政府已決定在文化中心為吳興芬的“留守兒童之家”專門辟出一塊地方,無償提供各種設備設施,為留守、流動兒童學習、娛樂提供更好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