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償代哺”服務存安全隱患
2012年8月17日
幫人喂小孩月收入上萬元奶媽生意紅火隱患不少
有償代哺陷“無約束無標準”尷尬境地
“當奶媽月收入一萬多元,早知道這樣,我就先當幾個月奶媽再上班啊。我的乳汁質量很高,可惜白白倒掉了。”休完產假上班才一個月的公司白領孫女士說,“我小時候也吃過別人的奶,都是無償的。沒想到現在居然有人把這個當職業。”
《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上海,奶媽確有市場需求,但門檻極低,只需提供一張健康證明,奶媽行為的性質難以界定。
有專家認為,“奶媽現象”背后其實是有償代哺。目前,我國沒有對有償代哺作限制性的規定,奶媽的行為也不受法律約束。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盡快對這一行為進行定性,并規范管理。
上海奶媽很“吃香”
記者調查發現,在上海市,奶媽是個很“吃香”的行當。而市民選擇奶媽的原因卻是五花八門。
上海市民張女士的身體原本很好,但生下孩子一個多月后,她隱約覺得自己右側乳房用手摸有硬塊,后經診斷為乳腺炎。醫生建議她停止哺乳,張女士只得買奶粉喂寶寶,可是孩子吃完奶粉不到一小時就嘔吐,渾身起紅斑,還咳嗽。張女士趕緊將孩子送到兒童醫院檢查,結果是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偏高,屬于過敏性體質,不適合吃奶粉。于是,她不得不想辦法給孩子找個奶媽。
說到花高價給孫子請奶媽,曹女士就怪罪兒媳婦。“她要苗條嘛,說喂奶會使體形變化。”曹女士抱怨說,人家是因為沒有母乳或者奶水不夠,才給孩子買奶粉。我家兒媳婦懷孕8個月時,就能擠出奶來,孩子出生后,她奶水很足。可是她說什么也不給孩子吃,沒幾天,就“回”掉了。曹女士沒辦法就委托家政公司給孫子找了奶媽。“一個月一萬多元,喂6個月。母乳喂養的孩子免疫力好,不容易生病。孩子健康,是一家人的福氣,花多少錢都值。”
上海會幫家政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奶媽的興起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現在人們不太信任奶粉,母乳喂養越來越受到一些新生兒家庭的重視。而很多80后的年輕媽媽又因種種原因不愿哺乳,所以,奶媽就有市場了。在我們這里登記找奶媽的客戶,平均每月都有一兩名。從今年前6個月的情況看,奶媽的市場需求在進一步擴大,半年的業務量已跟去年全年的數量相當。在薪資方面,因為奶媽供不應求,價格一路走高,最高月薪已經到了12000元。
奶媽服務存安全隱患
奶媽小王給陳女士家的孩子喂了6個月的奶,離開陳家兩個月之后,在一次求職體檢中被查出感染乙肝病毒,被招聘單位拒絕。陳女士得知此事后,十分緊張,當天就帶孩子去醫院抽血化驗,所幸孩子“兩對半”指標未見異常。醫生建議“隨訪”,并告訴陳女士,乙肝病毒有一定的潛伏期。陳女士很氣憤,找到小王并斥責她。小王爭辯說,她到陳家時提供了健康證明,身體很好。現在患了乙肝,也有可能是在陳家被傳染的。合同條款沒有要求陳家所有人提供健康證明,對她來說,是不公平的。
盡管類似糾紛并不多見,但一項調查顯示,年輕媽媽對奶媽最放心不下的3件事是:健康問題、乳汁質量問題以及孩子安全問題。
原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婦嬰保健專家葉錦云認為,奶媽服務存在安全隱患,是否做過疾病篩查不得而知。即便上崗前提供了健康證明,但哺乳期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這一時期母乳提供者的健康狀態是動態的,身體情況不斷變化,很難做到實時監控。一旦感染病毒而影響乳汁的質量,對孩子來說,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和發育。
缺乏相關法規監管難
“前幾年,上海家政行業就曾討論過職業奶媽的可行性。”上海家政行業協會副會長周玨珉表示,但行業協會發現,從法律、行業規章、健康標準、專業培訓和道德要素等角度來考慮,其職業化有著許多難以跨越的障礙。“國家并沒有奶媽職業化的相關法律規定,協會也很難制定一套可供執行的行業規章。是否需要身高標準、學歷要求、如何培訓?都相當困難。對于奶水是否充足這種事情,要制定出行業規章幾乎不可能”。
周玨珉說,就算拋開行業標準不談,健康標準也是影響奶媽職業的重要原因。母乳可能會存在變質、攜帶細菌等問題,奶媽本身的健康狀況也需要嚴格檢測,但就目前而言,既無法確立完善的檢測流程和項目,也難以找到能夠勝任的檢測機構。
“奶媽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準確地說,這是一種有償代哺行為。目前我們還不能給這一市場行為定性,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標準可供執行,畢竟這個事情到現在還比較‘小眾’。”上海律師余同昊說,母乳不是人體器官,只是哺乳期婦女身體產生的一種分泌物,對人體分泌物的交易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限制性的規定。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現在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和管理。為保護接受哺乳的嬰幼兒和進行哺乳的奶媽的生命健康,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盡快對這一行為進行定性。如果允許其作為一種服務經營,則應盡快確立一個市場準入標準和質量標準及經營規則,對其進行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