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女性平等權益
2012年8月20日
最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沒有男人在場的情況下,女人更獨立。
這個想法緣于一個專注于性別平等的培訓會。組織者認為女性爭取平權不能總是自說自話,有更多的男性參與或許會討論得更深入些。于是準予了20個男性參會,占了參會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沒想到整個培訓過程中就幾位男性一直在大談女性權益擴張對男性權益的侵犯、對社會的危害,女性的聲音幾乎聽不到。一位原本非常積極的報名者是帶著丈夫一起來參會的,說要“教育教育他”,結果幾個回合后竟旗幟鮮明地站在了他丈夫所代表的大男子主義這一邊,讓我們目瞪口呆。會后,培訓師沮喪地說:男權主義太出風頭,幾乎招架不住。
幾周后的另一場性別培訓會就完全不一樣。在幾個培訓師帶領下,這些女學員又唱又跳,即興表演就業歧視情景劇,各種搞笑和大尺度,幾乎要逆天。會后還一鼓作氣做了兩個反映女性就業歧視的行為藝術,都被媒體報道——更重要的是,學員們還自發在4個城市分別組織了一場倡導女性平等就業的社會活動。培訓成果是少有的好。
同樣的培訓師,同樣的內容,同樣多的參會人員,為什么效果截然相反?我仔細想了想,沒做什么特別的事情啊。也就是少說了許多話(她們太high了根本插不進話),受了點委屈,非要說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男性參會者大大減少了。
難道,這就是原因?
盡管不太相信,但回想起其他幾場性別培訓會,好像還真是這么回事:但凡參會人員男女比例小于1:4的,培訓效果都非常好,總能發掘出幾個優秀的人才。而且,女性比例越高,氣氛就越活躍——在沒有男人阻撓的情況下,她們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想,問題反而討論得更透徹。
這些經驗都與以往大不相同。以往,我們都是很著急地告訴乙肝群體,什么是歧視,遇到歧視怎么辦,怎么去打官司,怎么和無良企業斗智斗勇。現在看來,好像我們什么都不需要做,或者說做得盡量少,培訓的效果才會好。
是這樣嗎?我還記得培訓會上最為搶眼的那位女學員“臨陣脫逃”的那一幕。培訓結束后,我們籌劃表演一個名為“花木蘭求職”的行為藝術。直到活動前一晚的試裝,扮演花木蘭的那位女學員都還信心滿滿。她化了將軍的妝,那叫一個美,兩道劍眉,一點紅唇,俏臉蛋中透著幾分俠氣。但第二天臨上場時,就因為一位男記者的一句話,她在幾分鐘之內就突然泄了氣。無奈,我們只能臨時換人。其實,那位男記者說的是:你們這些女大學生,不好好讀書,就知道來作秀!看似普通的一句牢騷,卻把一個三天培訓期間都表現異常活躍的女學員的信心給徹底擊垮。
我忽然想到中國女性身處的這個不平等的社會環境是多么的可怕,可怕到她們對自我的封閉和審查超出你的想象。傳統的力量根植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無論有多少男人在矯情地舉例女人的家庭暴力以及“妻管嚴”現象,他們都無法拿出如此謹小慎微的實例。
或許,她們并不需要他人的指導,甚至并不需要鼓勵,你只需要提供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她們自己就會知道怎么做,并且會做得非常好。我想,這一原則適用于所有被長期被壓抑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