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教師自費出版留守兒童日記
2012年8月24日
中廣網安龍8月22日消息 (記者 白杰戈 韋雪)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貴州省安龍縣萬峰湖鎮毛草坪小學的語文教師楊元松,將26個平均年齡只有9歲的留守兒童的220篇日記集結出版,取名《中國留守兒童日記》。這本用詞并不華麗,甚至還有語法錯誤的留守日記,是我國第一部由留守兒童自己撰寫的反映他們真實生活的作品。
在出版社為楊元松開設的微博里,他的介紹是:如若不堅強,軟弱給誰看?這是由楊元松編寫的《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中被人們反復提及的一句話。
楊元松:這話是看了他們日記,我們給他總結出來的。
這位在貴州省安龍縣萬峰湖鎮茅草坪小學教了12年書的語文老師,每年都會要求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學寫日記。
楊元松:這些山區里面的孩子他們都不善于表達,口頭表達不善于,還有就是書面表達特別不理想,所以我想通過這種情況,讓他們有話寫,有話寫之后再過渡到有話說這個方面來,想讓他們通過寫日記來這樣一件事情能夠學會表達。
楊元松眼里最不善于表達的孩子,打動了他。
楊元松:他還講到他爸爸掙了一些錢帶回來還債,把債還了之后就要走,他弟弟送他爸爸到公路邊去上車,他看他弟弟去了心里邊特別難過,他也想去。孩子語言很樸實,他不會形容自己心里有多難過,他只說他平時很簡單一件事情,開鎖,平時他每天回家都要開,但是那天居然開不來,講的特別特別辛酸,我就想這個留守生活確實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呢。
貴州毛草坪留守兒童日記出版 獲關注難解“留守”困境
這并不是學校唯一一個父母外出打工的子女。在這所大山深處的不足百人的學校里,多半學生都是留守兒童。
楊元松: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西南地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那時候就有孩子寫到了背水這件事,其實之前我只是覺得這里的飲水條件特別差,其中有個小女孩就說到她背水的時候,腳又痛,她奶奶腳又不好,她每個星期要背幾次幾次水,這樣我看了之后就覺得她干的活跟她的年齡實在是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后來就進行了大量家訪,才發現我們這里留守兒童的現象特別嚴重。
楊元松說,把孩子們的日記集結出版,最初是想讓城里的孩子們看看他們同齡人的生活。
楊元松:我看到很多孩子自立自強的精神,自己已經獨自生活已經很困難了,還要同時照顧弟弟、妹妹,還要種地,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來做飯,讓弟弟、妹妹吃了上學,跟城里面的孩子形成了特別大的反差,不知道那些孩子有沒有了解到山里有這么一群孩子,我猜想他們肯定不知道,所以我想把這些日記收集起來,如果有機會把它出書的話,讓更多人讀到,我想那些孩子肯定會減少很多依賴。
但隨后,楊元松四處碰壁,出書變成了他向學生們展示的一道證明題。
楊元松:我想證明的就是你有理想的行動你就能夠實現,就像我們本來山里人出書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行動了我們終于成功了,現在你們有夢想的話你就好好為你的夢想負責任去過好每一天,將來你離夢想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
楊元松:不可思議的這種想法,他們覺得我是鼓勵他們,我們的目的只是想讓他們不要放棄學業這樣。他們沒當真。
最終,楊元松找到了一家愿意付費為學生出書的出版社。最初只印了1.5萬冊的《中國留守兒童日記》被一再加印。茅草坪小學的學生們也越來越被外界關注。
楊元松:都有好多讀者來看他們了,外邊有好多小讀者給他們寫了上百封信,社會上有很多愛心人士來看望他們,跟他們交流過,通過這些交流他們對外面世界了解的更多。
但楊元松仍有憂慮,因為對于學校里大多數的留守兒童而言,最根本的依舊沒有改變。父母依舊遠在他鄉,孩子對父母的思念依舊只能通過電話、書信還有日記來表達。除了溝通上的問題,楊元松還擔心這些學生能否繼續學業。
楊元松:因為打工潮比較嚴重,因為當地地方經濟比較落后,大家還沒有上初三的,他就去打工的回來,他都能夠穿的特別好,他每個月至少有幾百上千的收入,他就能夠保證他能夠穿的好,他能玩的東西,至少一些你想要的他可以買到,這種影響導致他們很多沒有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可能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有5800萬留守兒童,占全國人口數的4%。這個數據已有幾年沒有更新。但采訪中,不止一位專家提到,目前留守兒童的數字遠大于此。誰來對這個龐大的群體負責?在這個流動的時代,我們又該怎樣呵護留守兒童的未來?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