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根源在于人口結構的變化
2012年9月13日
近年來,社會上有關我國人口態勢的討論越來越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發布,更引起民眾關注我國人口發生的變化。
一個國家的人口狀況和未來走向,不僅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與興衰榮辱,還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福祉。我們如果能對人口狀況和未來走向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在應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和挑戰時,就會顯得從容一些。
對于人口來說,既有數量(或規模)問題,也有結構問題。而人口結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我們往往關注較少,對人口結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記得2006年,世界著名人口學家邦加茨,在北京的一次演講后,有人提問: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哪個更重要?他回答:人口結構。他答得很簡短,大家當時也不甚了了。但這些年中國人口的變化,使人們越來越感到邦加茨答復的深意。
對于人口結構,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來考察,比如職業結構、教育結構、城鄉結構、民族結構等,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的年齡和性別結構。反映人口年齡和性別結構最生動、最直觀的方式,就是人口金字塔(如圖)。在金字塔上,男左女右,從下而上年齡遞升。人口金字塔不僅可以讓我們看到人口的過去,還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預見它的未來。
人的一生大致分為少年、成年、老年三個時期。成年時期往往是人一生中對社會做貢獻的主要時期。少年和老年時期,人往往對社會沒有或很少有產出。如果一個社會處于成年時期的人群較大,處于少年和老年時期的人群較小,那么這個社會所承擔的撫養負擔就比較小,而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可以比較快。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人口紅利”期。
當然,人口結構變動最明顯的結果,是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預計我們今后每年將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老年人口超過少年人口是指日可待的。由于我國生育率下降得十分急促,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也必然十分快速。
而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上,從沒經歷過這樣一個老齡化的社會,所以盡管我們對老齡化的關注越來越多,但養老問題對社會的挑戰,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舉個例子,近來,在北京,沒有安裝電梯的六層小高樓是否需要加裝電梯,成為熱議話題。越來越多居住在小高樓的老人,隨著年齡增大,上下樓梯越來越困難。據稱,僅在北京,這種小高樓就有3萬座。如果每座樓上有10位老人居住在高層,就有30萬名老人面臨出行困難。如果放眼全國,有300萬座這種小高樓,就將有3000萬名老人的出行受影響。
最近,人社部表示推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引起輿論一時大嘩。關于退休年齡調整的呼吁,已經有很多年了,但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正面響應。今天終于提出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形勢比人強的結果。如果我們了解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就知道,這是遲早的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接受教育的時間變長,開始工作的時間變晚,而人們預期壽命的提高,又預示著養老期延長。如果退休年齡不變,人們一生中的工作時間就縮短了,而養老期在拉長。在人口快速老齡化的背景下,這必然給社會發展帶來嚴峻考驗。當然,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對于退休年齡推延的反應也會不同,但人們可以從人口結構變化的總趨勢,看到它的必然性。
隨著我國人口中位數迅速上升,出現的將是整個社會變老的問題,這對社會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最近,梁建章和李建新合著出版了《中國人太多了嗎?》一書。作為一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梁建章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人口老齡化必然帶來整個社會缺乏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局面。這對于在努力實現現代化的中國,不啻是一個嚴重警告。
此外,人口結構的變動,與人口流動和遷移也大有關系。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6億。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指出,該省2010年常住人口為8000萬,比10年前減少近300萬人,減少3.45%,成了人口負增長省份,而四川全省登記的戶籍人口有近9000萬。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差將近千萬人,這是大量勞動力外遷所致。類似情況還發生在貴州等地。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廣東省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間,常住人口增長20.69%。還有,重慶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1.56%,超過上海市(10.12%),這是由于重慶大量年輕勞動力外流,造成老年人口比例相對升高。而上海這一比例不僅比重慶低,還比10年前下降了1.34個百分點。隨著我國人口流動和遷移越來越頻繁,這種趨勢在今后還將繼續加劇。
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人口數量,還要關注人口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社會的未來、國家的命運、家庭的幸福乃至個人的前程都事關重大。如果我們能加強對人口結構的關注,就一定能對人口態勢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未來的人口趨勢有更好的預見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