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向性侵兒童頑疾“宣戰”
2012年11月22日
“這簡直就是變態!”提到英國廣播公司(BBC)前主播薩維爾性侵兒童事件,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憤怒,但薩維爾性侵丑聞背后折射的是人類社會的頑疾之一。性侵兒童、孌童癖等自古有之,在人類的這個黑暗面下,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忍受長時間的屈辱,而一些“神圣機構”成為掩蓋和包庇罪行的幫兇,甚至就是事發地。頻繁發生的未成年人悲劇令社會震驚,就連多個國家的首腦都出來向民眾道歉,痛斥“性侵兒童絕對是最令人深惡痛絕而且無法接受的罪行”。各國紛紛加重對性侵者的處罰,加強對涉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淫穢物和網站的監管,并從多個層面幫助未成年人和家庭防范此類悲劇的發生。面對這一頑疾,人們無法沉默,必須要找到醫治的良方。
多國首腦親自過問性侵事件
在薩維爾事件未被揭發之前,英國最嚴重、受害人最多的性侵兒童案發生在布萊德靈頓,曾當過小學校長的格林・馬丁在1987年至2003年間,對上千名被女兒邀請至家中的女童下迷藥并性侵。格林・馬丁后來被判處18年監禁。英國威爾士的兩家福利院上世紀90年代還發生過管理人員性虐兒童丑聞。盡管英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的調查顯示,被性侵兒童數量近年有所下降,但問題仍十分嚴重。該協會的年度統計顯示,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2010年共發生2.3萬起針對16歲以下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平均每天多達64起;而2011年性侵兒童事件減少為1.7萬件。
駭人聽聞的性侵兒童事件屢屢讓歐美社會震驚。在法國西部城市昂熱,1999年至2002年間有66名男女被指控對27名兒童進行強奸、虐待和強迫賣淫。罪行最嚴重者被判處28年徒刑。今年6月開庭審理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橄欖球助理教練桑達斯基性侵男童案,更是讓美國人反思。桑達斯基涉嫌在1994年至2009年期間,至少性侵10名男童。桑達斯基頭上頂著無數光環,美國前總統布什曾稱贊他創辦的兒童慈善基金會是慈善工作的“光輝榜樣”。
德國每年發生約30萬起性侵兒童事件,女孩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比男孩高10倍。2010年1月,柏林凱尼休斯學院傳出丑聞,該學院兩名涉案的神父性侵學生。院長梅特斯給受害者寫信致歉,并表示:“教會機構發生性侵兒童不是單一事件,教會對這些事件的包庇和沉默態度令人震驚。我接觸到幾個受害者后意識到,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性侵兒童是一個典型的教會和社會現象。”據法新社11月12日報道,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宣布將對孌童行為進行全國性調查,調查范圍涉及所有宗教場所、福利機構和非營利性組織。文章稱,教皇本篤十六世2008年訪問悉尼時,曾向遭到神職人員性虐待的兒童道歉,表示他對此“深感歉意”并呼吁懲罰這些“邪惡罪行”。
性侵兒童事件不光是歐美社會的頑疾,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都有這樣的人間悲劇。日本一項調查顯示,2011年有96名日本女孩遭到義父和母親男友的性侵。中國廣東省今年4月發布的《女童遭受性侵害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城市中遭受性侵的流動女童居多,而侵害者多是鄰居、朋友、同事、親屬、老師、保安、老鄉等“熟人”。韓國是針對兒童性犯罪的高發國家,并且近年有增加的趨勢。韓國女性家庭部2011年發布的報告顯示,韓、美、德、英、日5國中,韓國最近4年間性侵兒童犯罪案件增加率最高,2011年此類案件比4年前增加了69%。今年7月和8月分別在韓國統營市和羅州市發生兩起性侵幼女案,施暴者都是幼女的鄰居。警方在兩名罪犯家中查獲大量含有兒童淫穢色情內容的出版物和視頻。韓國總統李明博不得不對接連發生的性侵兒童案件向國民表示道歉,并對受害者家屬表示慰問。
性侵兒童罪行為何難防
性侵未成年人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黑暗面,從歷史、文化等多個層次來看有著復雜原因。英國19世紀著名詩人拜倫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說:“在英國,流行的罪惡是賣淫和酗酒;在土耳其,罪惡是雞奸和孌童。我們更喜歡的是女孩和酒瓶,他們更樂意吸吮煙嘴和孌童。”法國犯罪學專家安娜・克洛德做過自1880年到2000年西方性侵兒童的研究,她在2003年發表的報告中提到,針對兒童的性侵事件被大眾媒體關注是19世紀末,但當時媒體對此報道顯得含混不清、躲躲閃閃。上世紀70年代西方“性解放”期間,一些人主張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合法化,“孌童癖”一詞也頻繁出現在公眾話語中。盡管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方公眾對“孌童癖”的態度轉為譴責,但從薩維爾事件來看,在類似BBC這樣的大牌機構中有所謂的“內部文化”。一些受害者爆料說,在薩維爾紅得發紫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BBC內部性侵成風,很多人認為性侵行為是一件“趣事”,而非刑事犯罪。因此,名人受到包庇,才讓那么多孩子受害。有德國網民對此議論說:“權力和等級結構的存在,是滋生暴力和性侵等行為的土壤。”
家住倫敦西區的圖書館工作人員馬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像薩維爾這樣的名人,很難想象勢單力薄的未成年受害者敢去控訴他,所以這些事件常常會隱藏很多年。至于一些神職人員的虐童問題,馬克說,兩者存在相同之處,由于這種事情會極大地影響宗教的神圣形象,所以即便被發現也會被壓制起來。
審理法國昂熱案件的法官說,兒童性侵案常常存在時間跨度長、偵查取證難度大的問題。曾報道過兒童性侵案件的法國電視三臺女記者科琳娜・貝奧說,由于無法深入調查,媒體對兒童性侵案件的報道大大壓縮和簡化。法國《快報》周刊記者雅克琳娜・雷米說,長期以來,受害兒童的聲音總是得不到足夠重視,特別是在被告是身份顯赫的大人物的情況下。她認為,大部分受害兒童會在事后選擇沉默,他們的父母也因擔心家族名譽而不對外聲張,導致許多暴行至今不為人所知。
《今日美國報》曾報道說,“數以百計被指控犯有性侵兒童罪行的天主教神父仍在全世界各地流竄”。美國專欄作家薇薇安在《赫芬頓郵報》網站撰文說,可悲的是,性侵兒童事件往往與宗教、體育、慈善等各種帶有“神圣”光環的機構有關,“施暴者大多是牧師、受人愛戴的體育教練、童子軍領導人甚或名人”。她認為,兒童性侵罪行的危害在于,受害者通常變得自閉自戀,強烈的自我保護心理導致受害者變得冷漠抑郁,缺乏同情心并拒絕他人的關愛,甚至轉向毒品、酒精或沉溺于工作甚或自殺。
名為“父母一起來保護”的英國防止兒童性虐待公益組織稱,部分施暴者童年經歷過家庭暴力或不幸,還有的在童年時遭受過性虐而形成循環往復。韓國《國民日報》則報道說,韓國接連發生性侵兒童案件與兒童淫穢色情信息傳播有很大關系,自制力較差的人觀看相關視頻,很容易就導致犯罪。延世大學教授權壽英表示,性侵兒童的人一般存在自卑感,害怕與成年女性交往,觀看兒童淫穢色情視頻會讓自身感到滿足,也往往會將性侵犯目標定為比自己弱小的兒童身上。德國媒體分析說,在監獄、心理治療診所、青年收養院、軍營等相對封閉的環境和機構中更容易發生性侵事件。德國的相關數據顯示,有93%的作案者都是兒童原來認識的人。根據比較謹慎的估計,大約90%的性侵兒童者本身的性取向并沒有問題,僅僅因為兒童更容易接觸,兒童才成為目標。真正有孌童傾向的只占2%-10%之間。
決不能讓性侵者逍遙法外
“性侵兒童絕對是最令人深惡痛絕而且無法接受的罪行,決不能讓罪犯逍遙法外。”英國首相卡梅倫的這番言論表明了人們打擊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決心。英國資深刑事訴訟辯護律師費里希蒂・格里日前在《泰晤士報》撰文稱,英國法律懲治不力曾是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高發的原因之一。上世紀70年代,強奸和猥褻未成年少女罪的人最多被判入獄兩年,現在則為最高可判14年。
2000年,8歲的英國女孩薩拉・佩被一名刑滿釋放的孌童癖者綁架謀殺,后在薩拉的母親佩恩和媒體的呼吁下,英國2008年制定一項被公眾稱為“薩拉法”的法案,公眾可以接觸到在警方備案登記的性犯罪者名單,這樣家長就能了解與孩子日常交往較多的人是否有性侵的前科。該法案在2011年開始正式推行,被譽為“為保護孩子免受性侵的重要舉措”。英國內政部表示,在法案試運行的一年中,共計保護了60名孩子遠離潛在威脅。
目前,德國司法機構會根據醫學鑒定對性侵兒童的罪犯審判定罪,但很少根據醫學鑒定對罪犯進行相應治療,因此,罪犯出獄后甚至面臨比原來更高的重犯風險。相比之下,瑞士的做法很成功。性侵兒童的罪犯在瑞士會得到仔細的醫學鑒定,并接受專門治療,以避免下次再犯。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可將重犯率減少一半。
沉默不能再成為性侵者的幫兇。據《華盛頓郵報》11月16日報道,為防止兒童遭受性侵,華盛頓特區議會15日初步通過一項法案,要求政府工作人員、教師和管理員等發現性侵兒童行為必須舉報,不及時舉報者罰款1000美元并被判處180天監禁。迄今為止,美國已有18個州執行相似規定。在談到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橄欖球助理教練性侵兒童案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兒童保護中心執行理事米歇爾・科爾認為,“剝奪孩子們童貞和希望的作惡者利用的正是人們之間的信任”,他提醒父母“當其他成人對我們的孩子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興趣并迫切討取我們的信任時,尤其需要保持警惕”。
各國還紛紛立法加強對性侵者的懲處和防范力度。印度政府今年4月開始討論立法打擊性侵兒童行為,相關提案強調,可將性侵者終身監禁。韓國大檢察廳宣布,將對施暴者采取“不寬容原則”,即不適用緩刑,而且要判10年以上的重刑。今年5月,韓國還首次對一名兒童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李明博總統還下令,要增加警方人力、增加社會治安預算,并嚴格管控網絡淫穢色情信息等措施。9月4日,韓國檢察廳首次對61名下載并保存兒童淫穢色情視頻者進行起訴。不難看出,盡管性侵未成年人這個陰暗面很難徹底清除,但各國還是希望大量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