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創新模式幫助留守兒童
2012-12-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12月11日電(黃玥)“我出生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媽媽精神不正常,爸爸手有殘疾,我們五姐妹加上父母共七人擠在一座小小的窩棚里。”在重慶秀山縣隘口鎮涼橋小學4年級留守兒童雷廷芳眼里,生活中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和雷廷芳一樣,幾乎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都有著不幸的童年和坎坷的命運。10歲謝飛飛的爸爸因患間歇性精神病離家出走;9歲的全婭婷爸爸去世;11歲的禹華富爸爸殘疾、媽媽離開、爺爺中風……
這些來自重慶山區貧困農村的孩子,只是龐大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一部分。
上世紀80年代,一股外出打工浪潮席卷而來,在山區貧困農村,青壯年不分男女,幾乎傾巢而出,外出城市打工。2010年,全國這樣的流動人口規模超過兩億,受現實條件所限,外出務工農民不得不將年幼的孩子留下并托付給親戚,這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據統計,目前中國留守兒童有5800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28%,占全國人口數的4%。80%以上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隔代教育”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厭學、逃學,學習成績也低于正常家庭兒童。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看電視沒人陪,聊天沒人聊,到處只有我一個人的影子,”重慶萬州區龍沙鎮龍沙中心小學5年級學生鄧勤,在心靈日記本里與孤單對話。
“以前見到生人就躲在桌子底下,不愛說話,十分內向,”重慶石柱縣冷水鎮小學老師譚久遠回憶起學生剛到校時怕生的情形。
重慶石柱縣冷水小學是一所國家級貧困縣寄宿學校,位于渝鄂邊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最東邊,和湖北省利川市相接,學校海拔超過1100米,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0度,屬于高寒山區學校。
“半年洗不上一次澡,孩子身上全是黑東西;冬天睡在稻草木床板上蓋著不到2斤重的棉絮,孩子們常常被凍醒。”在冷水小學工作12年的校長陳俊森回憶說,農村住宿條件差,孩子們衛生習慣差,常常臟兮兮。
不僅如此,不知道游樂場為何物,不愛出城里,因為會暈車;不愛看電視,因為電視里的場景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相差太遠;偏遠閉塞的農村生活,讓留守兒童遠離無憂無慮的童年,顯得孤獨、自閉。
冷水小學5年級的謝飛飛,5歲之后就和伯父生活在一起。對他而言,已經記不得爸爸媽媽長什么樣了。“伯伯和伯母就想爸爸媽媽一樣,”飛飛對于陌生的父母沒有想念,也不埋怨。
然而,貧苦的生活讓他們過早地懂事、學會獨立和堅強。
謝飛飛家住在離學校較遠的農村,放學回家需要走2個小時山路,由木頭堆砌的房子,四處透風,光線暗淡。5歲學會做飯,6歲開始下農田干活,平時經常掃地、洗衣服、撿柴、喂豬…當城市的孩子周末沉迷于電腦游戲時,飛飛早已用稚嫩的肩膀,擔當起與其年齡不符的家庭重擔。
如今,為照顧培養好留守兒童,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各界團體也紛紛投入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
為了使農村留守學生能夠平安過冬,頂新公益基金會志愿者走進重慶石柱縣冷水鎮,開展冬令發放活動,為貧困家庭送去棉被、米油、方便面等冬令慰問物資,在隆冬時節為他們送去溫暖關愛。
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建立相應的長效機制和模式。重慶是中國留守兒童問題集中的地區之一,據了解,重慶單親或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達235萬,占農村未成年人總數的43%。
2010年由重慶市委和頂新公益基金會探索的留守兒童“4+1”模式,正在重慶31個區縣的31所農村中小學中推廣。從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為養成、人格品質、身體健康和營養安全等方面,構建一種“4 1”教育關懷留守兒童新模式。
“從集團董事長到各事業群主管,到一線員工組成志愿服務小組不定期到學校持續關懷小朋友,和同學們一起過生日,家訪了解孩子家里的狀況并及時給予幫助…”頂新公益基金會重慶執行長周淑珍女士表示,關愛留守兒童需要從心出發,在成長的關鍵時期,“4 1”模式能給予他們真誠的關愛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我終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會有風,就飛多遠吧。”教室里傳來孩子們稚嫩的歌聲,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社會各界的關愛給他們希望,帶他們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