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官員痛析留守兒童問題傷疤
2013年03月04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個事情發生后,我們各級政府、各個方面都非常痛心。”三個多月后,談及去年發生在貴州畢節的五名兒童悶死垃圾箱中的慘案,作為畢節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冉霞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面色凝重、語調低沉。
2012年11月16日,貴州畢節5名男童被發現死于街頭垃圾箱內。當地警方表示,5名男童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他們的父親是三兄弟,其中兩人都在外地務工,留守兒童的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我們認真地反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實在工作中存在不到位的地方。比如,盡管畢節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一直高度重視‘控輟保學’工作,但這幾個孩子還是輟學了,而且其中四個孩子都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冉霞放緩聲音說。
冉霞介紹說,為此,畢節市吸取教訓,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了“教育惠民行動”、“社會關愛行動”和“家庭溫情行動”等專項行動,著力構建關心關懷困難特殊群體的長效機制。
“首先,政府部門要夯實教育的基礎,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冉霞介紹說,在“教育惠民行動”中,畢節市計劃每年提取約6000萬元設立留守兒童關愛基金,專項用于留守兒童生活、學習、醫療等特殊困難的救助和幫扶。同時實行“控輟保學”排位制,堅決兌現“一票否決”。
她說,“社會關愛行動”旨在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委托監護人、鄉村干部、學校教師、志愿者聯絡機制。在城市和235個鄉鎮街道公布救助站地址和電話,實施24小時重點地段巡邏,著力抓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
“除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幫扶外,家長作為子女法定監護人的責任履行不能缺位。”冉霞介紹說,據統計,目前畢節外出務工人員將近200萬,留守兒童超過20萬,“一個市有20萬孩子幾乎是沒有人管的或者監管不力,這確實是非常危險的”。
冉霞表示,“家庭溫情行動”主要是組織力量認真落實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責任,特別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的家庭,必須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行為人對留守兒童進行妥善監護和生活照顧,并于基層組織簽訂責任書。
作為民盟貴州省委副主委的冉霞此前擔任市、省兩級政協委員多年,今年新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在她看來,留守兒童群體是中國在當前社會發展階段亟需面對的嚴峻問題。
此前,來自貴州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姚曉英直言,“留守兒童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小康就是有傷疤的小康!”對此,冉霞表示,這還不僅僅是“傷疤”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
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最新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200.32萬人。“這么大的群體連基本的生活、學習、成長都沒有很好的保障,如何實現全面小康?”冉霞反問說。
冉霞指出,要根本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要加快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讓多數人盡量能夠在當地就業、脫貧致富。她說,目前,貴州省人口的70%分布在農村,不少人居住在深山區和石山區,而貴州的城鎮化率又低于全國水平15個百分點。
為此,冉霞呼吁中央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包括貴州在內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力度。她說,貴州要確保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加快城鎮化進程至關重要。“如果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同步小康只能是空談”。
“所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終根本上還是要發展經濟,加快欠發達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要讓農民在當地就能夠脫貧致富,通過本地就業把父母‘勸’回來,進而讓家庭肩負起監護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