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器官捐獻比成人易推進
2013年03月07日
“與成人器官捐獻相比,嬰幼兒的器官捐獻更容易推進。”
2013年2月6日下午1點,4歲6個月的浙江尿毒癥女孩可依(化名),在經歷了1年多的排隊等待后,終于等來了一枚與自己配型成功的腎臟。下午3點半,在家人的期盼中,女孩幼小單薄的身軀平躺在手術車上,進入了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手術室。
經過約兩小時的手術后,完成了血管重建、尿路重建的腎臟在開放血流后馬上恢復排尿功能,整枚腎臟“顏色紅潤,充盈良好”,主刀醫生朱有華走出手術室后的第一句話是:“手術順利,小便蠻多,第一關過了!”
此次移植給可依的腎臟,來自一名出生33天的嬰兒,創下了了國內供體年齡最小的成功移植紀錄。
嬰幼兒器官移植
在小可依手術之前,長征醫院還順利進行過兩例供體年齡分別為出生50天和出生40天的移植手術。“通過技術水平的突破,我們讓嬰幼兒器官在臨床上變得有價值,同時也向移植界宣告,這些嬰幼兒腎臟并不是毫無用處,而是醫學價值巨大的寶貝。”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醫師曾力說。
據了解,最近三例嬰兒的腎臟器官供體,均來源于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以可依這次接受的移植為例,供體男嬰因腦部疾病死亡,其家屬通過紅會表達了捐獻器官的意愿,但由于考慮到腎臟過小可能增加手術難度及風險,在由衛生部審定批準的全國164家器官移植中心里,最終又是長征醫院接受了這枚腎臟。
談到嬰兒腎臟移植的難度,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朱有華告訴記者:“與成年人的腎臟相比,嬰幼兒的腎臟血管更細,這樣不僅增加了移植手術中吻合的難度,而且過細的血管本身也更容易出現痙攣,況且很多患有尿毒癥需要接受腎移植的兒童,自身血液因病會處于高凝狀態,易導致血管吻合處產生血栓。”
“2008年時,我院曾成功將一個供體為4歲的女孩腎臟移植給了一位成年患者。”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張雷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當時那枚腎臟來自深圳,作為器官供體的女孩發生車禍,導致心臟及一側腎臟破裂,搶救無效死亡。雖然孩子的家長當時表示愿意將孩子另外一枚完好的腎臟捐獻,但由于供體太小可能帶來手術風險,這枚腎臟在當時并沒有幾家醫院敢于接收。
按照2013年2月25日,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聯合召開的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目前器官供需比為1:30。在這種移植器官緊缺的大背景下,一些因先天疾病或突發意外等原因死亡的嬰幼兒的器官,卻因為醫療技術上的局限,即便家屬有意愿捐獻,也很少有醫院敢于接收,從而無法真正發揮價值。
最終,長征醫院的器官移植團隊,基于自身長期以來在腎移植上的技術積累,接受了這枚腎臟,并將其成功移植給了一位患有尿毒癥的成年患者。“相對于成年受體接受幼兒腎臟的手術,最近我們開始摸索著將出生不足百天的嬰兒腎臟移植給學齡前兒童,這無疑是一項更大的技術挑戰。”
為何是小可依?
按照國內目前對器官捐獻及分配移植的相關規定,所有器官捐獻信息與等待移植的患者信息,必須在第一時間被錄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按照等待者疾病危重程度、等待時間長短和區域優先三條標準進行分配,任何移植中心及醫生或患者本人,均不得人為干預,旨在讓所有患者在器官移植上享有平等的權利,杜絕作弊。
但基于嬰幼兒器官在移植手術上的高危性考慮,曾力坦言,目前國內各大移植中心若遇到嬰幼兒腎臟捐獻的案例,均直接發給長征醫院,不必將器官信息錄入系統分配。“因為這樣的手術,目前全國只有我們能做。同樣,有接受嬰幼兒器官移植手術需求的患者,也只能在我們這里進行登記和排隊。”
考慮到患有尿毒癥的學齡前兒童,由于自身體形過小,腹腔容量有限,不能接受成年供體的器官移植,且成年患者接受嬰幼兒供體的器官,也會產生更多的并發癥。長征醫院現在采用的分配原則,明確將嬰幼兒器官與成年人器官分開,實行嬰幼兒器官只給學齡前兒童移植的單獨排序方式。在先后問題的權衡標準上,與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的衡量標準相似。
目前在我院登記排隊等候換腎的孩子有十幾個,我們在接到供體捐獻地發來的器官各項指標后,要首先根據血型、HLA配型和病情危重程度等各項指標,來判斷等待的孩子中,誰應該接受手術。同成人排序標準不同的是,為了保證手術成功,我們還要盡量選擇與供體年齡差距最小的患者施行移植。”朱有華告訴《新民周刊》,剛剛從天津方獲得這枚腎臟的信息時,醫院初步選定了三四名與供體各項指標基本相符的尿毒癥患兒,2月6日上午,腎臟空運至上海,在現場配型最終確定誰更適合接受移植之前,孩子們均要按照相關要求,做好術前準備。“大概在下午1點左右,我們最終的配型結果才出來,確定移植對象為可依。”
“患尿毒癥的孩子會因為病情而伴隨發育不良等狀況,小可依一歲多的時候就因為慢性腎炎而發展成了尿毒癥,到現在,四歲多的女孩看起來只有正常孩子兩歲的身高和體重,所以將33天的嬰兒腎臟移植給她,供體器官的大小,不會與接受者存在很大差距。”張雷表示:一般來說,如果孩子長到七八歲,就可以考慮用成年人腎臟接受移植了,不用單純依靠嬰幼兒供體提供的器官。
合力拯救尿毒癥兒童
據了解,目前在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排隊等待做腎臟移植的尿毒癥兒童,絕大多數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張雷表示,要使更多的尿毒癥患兒得到有效治療,全國各大醫療部門之間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以目前階段的技術局限來說,我們還只能將嬰兒的腎臟移植給幼兒,對于2歲以下年齡太小的患者,還是無法實施手術。如果一個孩子先天患有腎臟疾病,或在出生不久就患上了尿毒癥,其存活到可以接受移植手術的年齡,還需要專業兒科醫院來配合。通過透析等手段,延續孩子的生命。”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徐虹指出:“我國目前對小兒進行血液透析的技術還不成熟,所以對于絕大多數的兒童患者,還是建議采用腹膜透析。”
徐虹告訴記者,13歲以下的兒童,血管本身較細,客觀上增加了血液透析的難度。而且同血透相比,腹透的操作也更加簡單,現在的腹膜透析儀已經可以達到完全自動的工作模式,家長們可以在孩子睡覺時設定好儀器,讓孩子可以在睡覺時進行透析。
為了幫助更多尿毒癥兒童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續生命,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相關負責人的呼吁下,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于2001年設立了上海市兒童慢性腎功能衰竭幫困基金,針對上海市內患有腎病的困難兒童,實施定點幫助。2009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徐匯區分會與龍華古寺協商決定,設立“生命源泉龍華古寺兒童腎病專項基金”,將幫扶對象擴大到全國各地。
“龍華古寺每年捐出幾百萬的香火錢,由基金會牽頭,幫助貧困家庭的患兒們分擔透析費用,及向孩子們贈送腹透機,讓家長們可以把腹透機帶回家為孩子進行治療。”徐虹告訴記者,除治療本身之外,醫院在近期還打算結合醫院臨床部門、醫務部門和社工部,通過協調員的形式,為嬰幼兒器官的捐獻事業做出貢獻,動員處于腦死亡狀態且符合捐助條件的患兒家屬,將孩子身上尚具備移植價值的器官捐出,造福其他人。
“其實,與成人器官捐獻相比,嬰幼兒的器官捐獻更容易推進。”張雷表示,嬰幼兒的家庭關系簡單,家庭成員一般只有父母,不存在配偶及子女,從這一點上講,他們的器官捐獻只要父母同意即可,不存在眾多難以協調的因素。同時,他們的父母往往年紀較輕,思想意識更為先進,更容易接受器官捐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