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吁兩會關注“母嬰室”
2013年03月12日
中新網3月12日電 (闞楓)由于三八婦女節與全國兩會在時間上的重合,女性權益保障一直是兩會上的常規議題。近日,一些年輕媽媽通過各種方式,呼吁公共場所的母嬰室設置應進入“兩會視野”。專家稱,哺乳期女性的權益保障更需社會關注,母乳喂養環境期待制度保障。
網友吐槽公共場所哺乳尷尬
從破除用工性別歧視,到反對家庭暴力,再到增加公廁女性廁位比例,近年來,輿論對于女性權益保障的討論明顯增多,這在從一個側面體現著社會對女性的關懷正越發細致。
近日,一份“關于公共場合設置母嬰室、保障女性平等權利的建議”在微博上廣泛傳播,這份“建議”闡述了女性在公共場合哺乳的諸多尬尷,羅列了公共場合母嬰室數量太少、分布設計不合理、缺乏維修保護等等國內母嬰室設置的現狀。
“兩會上奶粉安全受關注,但是母乳喂養環境其實也得不到保障”,“連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都沒有母嬰室,更別說火車站和商場了”,“小小的母嬰室體現社會文明,關注女性權益就要從細節做起”……
在微博中評論中,不少網友呼吁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在聚焦嬰兒奶粉安全和女性權益保護的同時,還更應關注中國的母乳喂養環境以及對女性隱私的尊重。
參與該活動的周女士在談及自己的母乳喂養經歷時表示:“我的孩子現在還在喂奶,每次我帶她出門都很不方便,因為很擔心周圍的異樣的眼光,尤其擔心色狼。我在QQ群里認識的很多媽媽也都遇到這樣的尷尬事情,大家是有苦無處表達,有些人甚至把公共場所沒有母嬰的空間認為是一種正常。”
“公共場所哺乳需要相對獨立的空間和服務設施,但是公共場所哺乳間的缺失,把母乳喂養的空間縮小在了家里。”一位轉發微博的網友稱,設立了母嬰室,既能滿足現實母親的需求,也能考慮到對婦女兒童的保護。
哺乳媽媽盼兩會關注母嬰室
因為三八婦女節與全國兩會在時間上的重合,在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上,一些關于女性權益保護的聲音,都會借助兩會的輿論場成了社會關注的議題。
今年兩會前夕,來自全國的幾十位母親就聯合向兩會的代表、委員發起“游說”,希望公共場合的母嬰室建設能夠引起社會的重視。她們通過微博和郵件聯系了50多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最終有4位委員回復并表示將提交相關提案。
“有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表示公共場所建立母嬰室是社會文明的象征,也有的委員表示會直接把提案轉呈交通部和婦聯。”負責發起此次行動的杭州媽媽武女士說。
其實,對于增設公共場所母嬰室的建議并不是已不是兩會上的新話題,去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楊瀾就在提案中倡議母乳喂養,并建議在公共設置哺乳間。
在今年的遼寧省兩會上,遼寧省政協委員張傳吉也建議,政府可以探索將“公共場所配備相對獨立的哺乳場所”寫入相關法規,將公共場所設立“母嬰室”作為公共服務發展的硬性指標,并納入人口計生工作的考核范疇,從而推動公共服務向更加人性化和溫情化的方向發展。
母乳喂養環境期待制度保障
去年8月初,在第21個“世界母乳喂養周”期間,北京、武漢、南京、深圳等多地的新生媽媽們紛紛以“快閃”的形式倡導母乳喂養,呼吁公共場合能有更多哺乳場所。“母乳媽媽”的街頭行為藝術,也讓社會開始意識到,女性權益保護還需更細致地體察哺乳期女性遭遇的“育兒困境”。
近年來,隨著母乳喂養知識的普及以及問題奶粉事件的發生,越來越多的新媽媽開始認同母乳喂養的哺育方式及優點。對處在哺乳期的女性來說,給孩子喂奶、換尿布,需要建立相對獨立的空間和服務設施,但是公共場所母嬰室的缺失,讓母乳喂養遭遇環境尷尬。
“公共場所有很多專門的吸煙室,有些大型商場、超市甚至會配備專門的‘老公寄存處’,而這些空間的設置多是為了方便男性。女性對公共空間有其特殊的需求,也應該有足夠的相適應的資源配備,才能體現公共資源分配方面的性別平等。”
中山大學性別平等論壇專家、副教授柯倩婷表示,公共空間應考慮不同的人群需要,公共場所辟出部分母嬰室是政府的職責,而對于商家來說,設置母嬰間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顧客消費,是一件各方受益的大好事。
有分析稱,女性因為其生理結構和家庭角色,需要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而當育兒延伸到公共空間中,哺乳期女性的權益保障就會成為一個公共議題。在公共場所為女性哺乳開辟專門的哺乳空間,體現的不僅是對婦女、兒童的尊重和關愛,更是公共服務理念的人性化,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