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云南留守兒童數量超百萬
2013-04-09

云南留守兒童數量超百萬

2013年04月09日  來源:云南網

  12歲女生小梅第一次給父母寫信:“媽媽,春天到了,桃花開了,我們也開始打竹筍了,你們要早點回來呀!”小梅是云南100萬余名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失去父母的庇護,他們的身心成長、學習生活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尤其是安全問題成為難點。據調查顯示,親情缺失已成為留守兒童普遍面臨的難題。專家認為,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應加強學生、學校、家長的溝通,在外工作的父母也應擔負起責任。

  背景 云南省留守兒童超百萬人

  根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為4000多萬人。

  而在云南,根據省教育廳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小學、初中在校生中的農村留守兒童共有71萬余名,其中以小學生居多。還有42萬余名學生跟隨進城務工的父母,進入城市學校就讀。加上未入學或上幼兒園的留守兒童,全省留守兒童數量已經超過百萬,其中許多孩子只能每年見一次父母,有的甚至兩三年見不到一次。

  其中,昭通市留守兒童現象尤為突出。截至目前,全市留守兒童約有48萬。以大關縣為例,全縣5.2萬名中小學生中,留守兒童共有1.7萬余名,占到30%以上。據分析,這些留守兒童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但由于失去父母的庇護,他們的身心成長、學習生活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尤其是安全問題成為難點。

  回訪 呼吁父母關注留守兒童

  最近,晚報記者隨同伊利“方舟工程”回訪活動小組前往昭通市大關縣,進行實地探訪和調查。伊利“方舟工程”是由伊利集團攜手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上海展望發展進修學院聯合實施的公益項目,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個將理念輸出與實地演練相結合的、系統聚焦“校園安全”問題的大型公益行動。該工程由前期培訓和后期回訪兩部分組成。昭通即是伊利“方舟工程”后期回訪的第一站。

  此次回訪活動不僅為留守兒童們帶去書包、文具、書籍、飛行棋等愛心禮品,還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明信片首發儀式。與普通明信片相比,“方舟明信片”有一個特點:“三聯” “兩票”。該明信片設計了學生、老師、家長各一聯,寄出、寄回都貼了郵票。孩子可以把話寫在明信片上寄給父母,而父母則可以在同一張卡片上寫下對孩子的祝福并且完整寄回。

  一張小小的明信片幾乎成為“催淚彈”,惹得不少父母淚流滿面。除昭通大關發放9000張外,此明信片共在全國發放7萬張。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方舟明信片”是為留守兒童群體搭建溝通橋梁、促進家校協作的一次積極嘗試。“希望通過這張小小的明信片,加強學生、學校、家長的溝通,也讓更多人意識到孩子的校園安全,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和關愛。”

  特寫 留守兒童盼與父母團聚

  12歲的五年級女生小梅第一次給父母寫信,剛提筆,她的眼眶就濕潤了。“親愛的媽媽,春天到了,桃花開了,我們也開始打竹筍了。我在家里會聽話的,希望你早點回來。”小梅的父母已經離異,媽媽現在廣東打工,爸爸則在浙江,小小年紀的小梅只好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從9歲開始,小梅就學會了做飯,每天除了上學,回到家還得做飯、喂豬、洗衣服、打豬草,到了春天還得打竹筍去賣。小梅勤快能干,但唯一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很是慚愧,“這次我語文和數學都只考了60多分……”老師說,其實以前她的成績比現在要好得多。除了成績下降外,小梅還變得沉默寡言。

  另一名男生小飛的父母,一直在新疆哈密市打工,盡管當地盛產哈密瓜,但直到現在小飛也沒吃過哈密瓜。“爸爸媽媽都是建筑工人,他們掙錢不容易,我一想到這個就想哭。”小飛也給父母寄去了一張明信片,忍不住在上面寫了一句“回來時別忘了給我帶點好吃的”。小飛說,他的夢想是將來也能當一名建筑工人,到時候回來修建一所新學校。

  孩子們在明信片上寫下的句子五花八門,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盼望著早日與父母團聚。晚報記者注意到,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其中絕大多數在省外,比如廣東、浙江、四川、河北、山東等地,大多收入不高。

  建議 家長和監護人擔起責任

  調查顯示,隨著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他們的安全如何保障?未來路在何方?

  昭通籍全國人大代表鐵飛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和對一般兒童的監護以及權益保障應該有所區別。建議應該盡快健全完善保障留守兒童相關權益的法律法規,出臺針對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教育優惠政策。

  專家建議,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安全管理,并加強對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教育。留守兒童家庭、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安全防范知識教育。此外,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也要負起責任,有關部門應采取措施對監護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安全托管。

  目前,云南省各地開展了“代理家長”、“手拉手”、“愛心媽媽”、設置親情電話和教師掛鉤幫扶等活動,部分縣、市建立了留守兒童普查、家訪制度。比如,大關縣開展了“親情視頻”,通過網絡視頻讓留守兒童定期與父母在線見面交流,收效較好。

  留守兒童四大安全隱患

  交通安全

  “全縣沒有一輛校車”

  “山路十八彎”,這句話用在云南許多山區毫不為過,山高坡陡,路窄彎急,一些留守兒童的上學路也因此更為艱辛,存在不少交通安全隱患。此前,丘北、廣南等地還先后發生過學生乘馬車與貨車相撞、學生乘面包車翻車等事故,導致多名學生傷亡。

  以大關縣天星二中為例,該校位于“二河二路交界處”,即兩條河以及一條公路、一條鐵路。晚報記者實地看到,由于洪災所致,學校連正式的圍墻都沒有,僅靠幾根塑料管圍起。而校園旁邊就是湍急的河流,校門口就是公路,不遠處則是內昆鐵路,不時有火車穿鎮而過。盡管大多學生都是周末回家,但同樣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尤其是校門口周邊的彎道處。

  據大關縣教育局局長李德軍介紹,全縣沒有一輛校車。集中在縣城上學的農村留守學生,周末回家基本都是乘坐私人車輛,或者步行。正值放學時分,記者在盤山公路上不時可以見到成群結隊步行回家的中小學生,其中一些學生要步行四五個小時才能到家,出行極為不便。據了解,“全縣沒有一輛校車”的現象在我省十分普遍。

  心理安全

  親情缺失致性格缺陷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學習生活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親情缺失已經成為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難題。

  據大關縣一所學校校長介紹,該校共有900余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占到1/3以上,這些孩子平時基本都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說是照顧,其實只能是生活起居,在教育方面很難使上力。”該校長說,其中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已經離異,有的甚至常年沒人管,被直接甩給爺爺奶奶。

  據相關調查顯示,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更令人憂心的是,一些孩子甚至初中沒畢業就輟學,跟著父母進城打工,甚至新的“讀書無用論”又開始死灰復燃。“如何留住學生,做到控輟保學,成為許多老師的工作重心之一。”

  人身安全

  意外事故呈上升趨勢

  “慎交網友,網聊時盡量不要透露自己的年齡、住址以及個人資料和照片,不要與網友單獨吃飯……”這是大關縣天星二中在公告欄上對全校學生的提醒。自從參加“伊利方舟工程”培訓以后,該校校長李龍強就格外重視學生的網絡安全,尤其是女生。

  該校一位老師告訴記者,由于一些學生長期離開父母,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后,開始產生早戀,有的學生還會網戀,與網友見面。“比如有些女生進入青春期后,來了月經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離父母又很遠,最后只能由我們女老師幫她們。”

  留守兒童意外事故(溺水、觸電、火災、被狗咬等)呈上升趨勢。根據省婦聯此前的問卷調查發現,54%的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缺少安全感,43.1%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的最大問題是“安全問題”。另外,受農村社會治安環境影響,留守兒童權益易受侵害。

  衛生安全

  個人衛生狀況令人憂

  大關縣木桿鎮中心學校魚田小學一共有90多名孩子,無一例外,他們全是留守兒童。其中一些孩子甚至已經三四年沒有見過父母了。令人憂心的是,和許多留守兒童類似,這些孩子普遍存在缺乏衛生習慣,衛生狀況較差,甚至還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

  晚報記者在校園內觀察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的衣著都比較臟,有些學生不梳頭、不洗臉,一些男生的褲子和鞋子甚至已經辨別不出原有的顏色。其中一名女生告訴記者,由于爺爺奶奶年邁多病,所以平時做飯、洗衣服都是她自己做。“有的厚衣服洗不動,就隨便揉一下。”而由于長期缺水,以及缺少父母的監督,不少孩子還長期不洗澡,個人衛生狀況令人堪憂。

  除了個人衛生,留守兒童的飲食衛生也引人關注。晚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留守兒童都是自己做飯,存在一定的飲食安全隱患。不過,大多數選擇在學校寄宿的留守兒童要省心得多,因為一日三餐都不用犯愁。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