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農民工的京城生活賬本
2013年05月02日
根據收入調整花銷
今年20歲出頭的劉偉來自浙江桐廬縣,在北京做快遞員兩年了。他告訴記者,工作枯燥無味,平時一有時間就想著法子玩一玩。不管掙多掙少,錢都不夠他花。“月初抽20元錢的煙,月末抽10元錢的煙,或者干脆就沒煙抽。”劉偉叼著煙說,這是他和同事們的生活寫照。“早上7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幾乎全天沒有休息,只能靠煙來給自己提神。”
“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個4000元,差的時候也就3000元。比在家里掙的要多一點。”
“雖然老板包住,但是我跟女朋友在別處租房,房租加水電費800元,抽煙500元,伙食費1500元,買彩票300元,買衣服500元,K歌等娛樂活動1000元。”劉偉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大概的數字,他會根據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花銷,通常情況都是月頭花的多,月尾花的少。萬一哪個月遇到生病之類的特殊情況,那個月的錢就花的緊一點。“結婚生孩子的生活還沒有想過,不行就回老家去吧。”
苦拼業績夢想買房
29歲的陳亮在北京已經“漂”了近8年。父親和母親都在北京打工,他高中沒讀完也來到北京打工。最初跟父親一起做小工,后來在服裝批發行業做了幾年,最后經人介紹到了房地產中介公司做業務員。
從進入房地產行業的第一天開始,陳亮的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房。“入行的時候,經理就告訴我,買房不是夢想。”雖然聰明能干的他月薪過萬,但是眼睜睜地看著房價在漲,自己卻有心無力。
“我們這行掙的多,花的也多。進來的錢,很容易就花出去了。”陳亮笑著說,“房租1500元,水電費、網費300元,伙食費1500元,衣服500元,手機費300元,交通費600元。”
“家里人都催我找對象,我沒時間,沒錢,沒房,上哪去找對象。”跟同事比起來,陳亮平時算節儉的。“在北京待了這么久,已經不想回老家了,就想在北京安個家。可是,我這點錢哪里夠?”
起早貪黑賺錢養家
單從萬元左右的月收入來看,31歲的張大寶在農民工中應該算是“成功人士”了。初中畢業后,他就從老家山東菏澤來到北京打工,做過建筑工、貨車司機,2008年他自己買了一輛小貨車做起了搬家、配送業務。
“我收費不高,做事也踏實,所以找我拉活的人也挺多的,好多都是回頭客。一個月下來,能掙萬來塊錢吧。”不過,張大寶的工作也很辛苦,“早上四五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是常有的事。”
去年,張大寶從老家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北京,在通州和老鄉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房租一個月一共1800元,我租的是主臥1000元。水電費150元,伙食費500元,電話費300元,車子本身的燃油費和其他費用一起3000元,兒子上幼兒園800元,兒子的零食200元,人情世故等其他費用500元。”張大寶給記者算了算他的月開銷,“老婆沒工作,一家三口都得靠我養,壓力還是很大的。攢錢回老家買房子的計劃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實現。”
省吃儉用養兒防老
想方設法省錢是大多數農民工的生活現狀。一個月1900元的收入能存下1000多元在環衛工中不算什么稀奇的事。
“單位管住,平時吃的話就是自己做飯,一頓飯買個四五塊錢的菜就夠了,伙食費一個月就400元左右吧,其他的生活費最多也就300元。”環衛工老周豎起掃帚,站直了身子,腰間一條女式腰帶顯得“不倫不類”。“這是我前天收垃圾的時候從垃圾堆里找的,我看還是好的,就系在身上了。我們這么大歲數了,也不講究這個了。”
53歲的老周告訴記者,他女兒已經嫁人了,基本不需要他給錢了,但是兒子剛讀大一,花銷不小。“我每個月存下來的錢都給他寄過去了,他現在正長身體,一定要吃好喝好才行。”
“好不容易讀到大學,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畢業找個好工作,別再打工了。我和老伴老了,還得靠孩子養老呢。”老周笑著說。
【編后記】
掙多少錢夠花?這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也許都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而對于外地來京務工的農民工來說,這個問題也許就顯得更加沉重。從某種意義上講,錢似乎永遠都“不夠花”。更多的時候,“錢夠不夠花”實際上是一個人對于工作、生活以及未來的預期。目前來看,這更是不同行業、不同身份之間在分配差異上表現出的社會心態問題。不敢結婚,不敢買房,不能養家,不敢老去……這些現實問題,對于漂在異鄉的他們,代表更多的是對于未來的焦慮。